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35)
期刊文章(4596)
会议论文(82)
学位论文(3)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51)
地方文献 (58)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77)
2013(224)
2012(283)
2011(272)
2010(235)
2001(164)
1994(83)
1993(79)
1992(56)
1983(63)
按来源分组
咬文嚼字(139)
深圳商报(39)
新民晚报(26)
深圳特区报(25)
宿迁日报(3)
律师世界(2)
应用写作(2)
中国针灸(2)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抚州师专学报(1)
新疆戳加盖“人民邮政”邮票应是两套
作者:张吉昌  来源:上海集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疆  邮票  邮政运作  图案  人民  呈文  加印  同上  陕甘宁边区  习惯定式 
描述:人民邮
浅析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韩雪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生态度  苏轼  寄情山水  乌台诗案  王安石  司马光  实际效果  不同意见  中进士  用世 
描述:在心上,依旧热爱生活。 一、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州,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让他在“幽人独往来”的日子里,感到苦闷和矛盾。但当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却化作了豪迈奋发,从苏轼的心中喷涌而出: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
浅析陆九渊的读书法
作者:叶智勇  来源: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  立志  师友  涵泳 
描述:陆九渊与朱熹一生亦敌亦友。人们在谈论其中一个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将两者做比较,都认为陆九渊不重读书,只求简易工夫。但是其实陆九渊也是经常跟人讲读书的,只是他的读书和朱熹的读书不太一样。
浅析《红楼梦》中昆曲的作用
作者:赵宝靖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昆曲  小说结构  人物形象  黛玉  牡丹亭  脂砚斋  戏曲  宝钗  甄宝玉 
描述:识"的文化传承方式完成了对昆曲艺术的继承和发扬。昆曲作为戏曲文化
浅析“青春版”《牡丹亭》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倩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牡丹亭》  昆曲《牡丹亭》  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描述:赏水平和自身的艺术修养。
《牡丹亭·惊梦》【山坡羊】曲牌浅析
作者:欧阳启名  来源:戏曲研究通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惊梦》【山坡羊】曲牌浅析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作者:陈忠  来源:学苑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法  失败  原因 
描述:增加国库收入为主,如此则不能解决财困。
王安石散文特征成因浅析
作者:张珂  来源: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  议论  古文  新学 
描述: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其散文古奥深邃,极重功利性,与政治联系密切且多议论,因此读之虽有雄健之势却稍欠美感.这一特征的形成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王安石的个人文学观有着密切联系的.
胡应麟诗集浅析
作者:宋媛媛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诗集  胡应麟诗集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描述:胡应麟一生著作丰厚,在文献学、史学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然而,他的诗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试以《少室山房集》的诗集部分(卷一至卷八十)为基础,结合其创作的背景,探讨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并归纳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作者:陈星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鉴赏方法  表现手法  诗歌  高考  语言  注释  内心世界  杜甫  王安石 
描述:高考中鉴赏古诗词的关键在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意境。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关注题意与注释,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中所用的表现手法,确定诗歌的题材,真正地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诗的题旨、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