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翻译·文化·美感:以英译《牡丹亭》诸版本为例
作者:周韵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译  翻译  文化  文化  美感  美感  “三美”原则  “三美”原则 
描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西里尔.伯奇、中国学者张光前和汪榕培曾先后将明代汤显祖的著名传奇剧本《牡丹亭》译介到西方世界,功德无量。以许渊冲先生译诗"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原则衡量。三位《牡丹亭》译者权衡利弊,创造出风格各异的三个译本,使西方世界感受到400年前中国的精致生活。
探“临川四梦”演出传播中的不均衡现象
作者:王省民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四梦”  不均衡现象  传播  演出  戏剧创作  《牡丹亭》  艺术成就  汤显祖 
描述:临川四梦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艺术成就,它们共同构成其宏伟的梦剧结构形式,是我们研究汤显祖戏剧创作的主要对象,我们应该将临川四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但是,在临川四梦的传播中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碧山流歌古风淳:2()1()遂昌汤显祖文化·劝农节散记
作者:孟昵娜  来源:今日浙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遂昌  遂昌  汤显祖  汤显祖  散记  散记  文化  文化  古风  古风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  大自然  大自然  林海  林海 
描述:望无际的青山绿水,耳边回荡的尽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好似一不留神闯进了世外桃源。
消费文化视野中的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作者:侯文辉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文化视野  消费  中国传统文化  表演艺术  青年一代  发展经历  鼎盛期 
描述: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之一。在其六百多年的历史上,昆曲的发展经历了自己的辉煌期和鼎盛期,出现了魏良辅、梁辰鱼这样的有代表性的大艺术家。但是,自清代中、晚期之后,日渐式微。近些年来,这门古老而优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之
作者:左鹏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比较  比较  爱情  爱情 
描述:本文通过对《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描写的比较,指出:人物塑造上,两剧主人公都把“情”放在第一位,但性格侧重却各有不同;爱情主题上《西厢记》主要是以“情”反“礼”,《牡丹亭》则是以“情”反“理”;表现方式上,《西厢记》完全是现实的手法,《牡丹亭》却是现实手法与浪漫手法结合的产物。
碧深红各不同
作者:王婧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恋情词 
描述:晏殊、欧阳修承袭花间写情的传统,但又以真挚的感情注入其中,使其从酒筵佐欢的伶人艳曲变为抒情写意的文人情词。两人在性格个性和生平经历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恋情词呈现出碧深红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大观园美人繁花的乐土
作者:萧驰 南楠  来源:风景园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观园  爱情主题  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戏曲  关联  西厢记  女主角  牡丹亭  红楼梦  程式化  园林  现象  情节  恋人  花园  场景  宝玉 
描述:<红楼梦>情节中爱情主题的重要,或许令人把大观园与一类花园相关联--它是才子佳人戏曲、小说中为恋人所设的程式化场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①大观园中宝玉和黛玉以<西厢记>、<牡丹亭记
地图史上的“马湖现象”考
作者:覃影  来源:民族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图史  马湖现象  朱思本《舆地图》  罗洪先《广舆图》 
描述:)的对应关系。笔者认为:马湖被夸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元明以来马湖所属政区、聚居民族与水陆交通道路的重要性;地图史上的"马湖现象",实际反映了元明以来地理学家们对黄河源与长江源孜孜不倦的探索。
碧深红各不同:小议晏欧恋情词的差异
作者:王婧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恋情词 
描述:晏殊、欧阳修承袭花间写情的传统,但又以真挚的感情注入其中,使其从酒筵佐欢的伶人艳曲变为抒情写意的文人情词。两人在性格个性和生平经历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恋情词呈现出碧深红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新石器时代和田玉
作者:薛援朝  来源:兵团建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和田玉  礼仪器  中晚期  文化  象征  周礼  玉圭  兵器  装饰 
描述:据《古代史》记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2000年),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留下数以万计的实物。这些遗物是了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