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纪恒同志简历
-
作者:暂无 来源:党的生活(云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简历 同志 中国共产党 博士研究生
-
描述:李纪恒,男,汉族,1957年1月生,广西贵港人。1979年8月参加工作,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
-
名家写作故事(三)
-
作者:暂无 来源: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事 写作 名家 王安石 “绿” “到” “过” “满”
-
描述:王安石写过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那个“绿”字,使全诗增色不少。而这个字眼,并非妙手偶得,而是经过再三吟哦,选用过“到”、“过”、“入”、“满”等字,都觉得不够理想,一想再想
-
非日常性写作与“70”—代的精神气息:李浩小说论
-
作者:郭艳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集 20世纪70年代 日常性 神气 写作 思考者 观察者 寂寞
-
描述:集《侧面的镜子》。
-
《涵芬楼文谈》写作主体素养论研究
-
作者:方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曾祺 涵芬楼文谈 写作主体 素养论
-
描述: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故此,本文将依照《涵芬楼文谈》的写作特点,即其体例至相关篇目皆仿照刘勰之《文心雕龙》,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着重于《涵芬楼文谈》写作主体素养论的研究。第一章论述写作主体的识见能力
-
《涵芬楼文谈》写作主体素养研究
-
作者:方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曾祺 涵芬楼文谈 写作主体 素养论
-
描述:对其理论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故此,本文将依照《涵芬楼文谈》的写作特点,即其体例至相关篇目皆仿照刘勰之《文心雕龙》,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着重于《涵芬楼文谈》写作主体素养论的研究。 第一章论述写作主体的识见
-
铸“盾”大西北 记兰州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高
-
作者:黄宝峰 张 辉 来源:兰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他从事的科研工作与战备训练紧密相连,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成果卓著却鲜为人知。
他7年如一日,带领他的科研团队铆在工程一线,先后攻克22项军事斗争准备急需的重大科研课题,有14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他曾在军区机关任处长职务,因编制体制调整,平职交流到工程科
-
新年开笔:几首古人新年元日诗
-
作者:暂无 来源:老同志之友(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诗 古人 王安石 文学家
-
描述:元日,农历正月的第一天,我们习惯称之为大年初一。这一天,古代的文人们在酒酣耳热之后,喜欢提笔写诗,名为新年开笔。以"元日"为题的诗很多,最著名的要算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这首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
-
怀念张铭新教授
-
作者:王振民 来源:清华法律评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专业老师 法律学 法学院 清华大学 民商法 法律评论 追思会 发展重点 研究生 工作
-
描述:的时候,张老师作为一个法史学家,提出清华法律学系,要首先把"民商法"发展起来。当时我们几个参与筹备工作的老师,从系主任王叔文到张老师(他当时是党支部书记),尽管都不是研究民商法的,大
-
张铭新教授生平
-
作者:暂无 来源:清华法律评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法制史 教授 清华大学 政法学院 武汉大学 北京 大学出版社 生平 法律系 法律学
-
描述:年毕业并成为我国首批法学硕士之一。同年到武汉大学执教,1986年晋
-
毛主席给我题写“天天向上”的经过
-
作者:史洛明 来源:纵横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主席 同志 徐则浩 刘大年
-
描述:徐则浩同志: 你好!接到你的信很高兴,老朋友又联系上了。 来信问:“刘大年同志曾对我讲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主席在延安时给史洛明同志题的,对此我印象很深。现在小报上转载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