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384)
报纸(834)
学位论文(169)
图书(149)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523)
才乡教育 (30)
地方文献 (15)
地方风物 (13)
文化溯源 (3)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1(520)
2006(341)
2004(222)
2003(253)
2000(155)
1992(102)
1991(92)
1984(105)
1983(102)
1982(79)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2)
思维与智慧(11)
炎黄春秋(6)
河南教育(6)
抚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5)
四川教育(4)
开封大学学报(4)
中国医疗保险(1)
中学教与学(1)
教育家(1)
小议《关于人才与人才培养的断想》
作者:徐天申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千里马  小议  重点培养  王安石  成才路  家庭教育  渐进教育  后天不足  演变过程 
描述:小议《关于人才与人才培养的断想》
思维训练(四则)
作者:攀杰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维训练  王安石  斯坦因  去看戏  老木  后花园  两可之说  大型电机  付款单  设计厂 
描述:1.老木匠品诗王安石任宰相时,一位老木匠为他设计了一套宅院,老木匠拿来模型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看后频频点头,但又在模型的后花园墙壁正中处题了一首诗:“倚阑杆柬君去也霎那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儿不见,闷
沉潜中的智慧人生
作者:田永明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钟书  大智慧  语言学  王安石  女青年  《管锥编》  生活的智慧  小聪明  意志品质  人生智慧 
描述:王安石曾写过一篇著名的短文《伤仲永》,说年纪小小的仲永便能作诗,但他父亲却以此为赚钱的资本,结果,这个孩子最终成为庸人。还有一篇短文说,有两个学画画的孩子,一个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并且经常获奖;一个把
饰词三要
作者:徐原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词话丛编  李煜词  杜甫诗  唐圭璋  王安石  语言  清人  赵嘏  重迭 
描述:洞不可掇”;赵嘏诗云:“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有以“江”喻愁者,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酒·色·财·气
作者:张国学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理想追求  纲常伦理  为人处事  开拓精神  积极入世  苏轼  阶级地位  淡泊名利  勇于进取 
描述:酒·色·财·气
名家评诗的一个误区
作者:竺生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形式逻辑  鸟鸣  中国古代  江南  黄庭坚  杨升庵  无生气  《全唐诗》  美学思维 
描述::“古诗鸟鸣山更幽,我意不若鸣声收。”在王安石看来,“鸟鸣”则不是“山幽”,“山幽”则不能“鸟鸣”,二者绝不可以并存。安石晚年退居南京,有《钟山即事》一诗,末两句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新百草园
作者:王斯维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造反派  王安石  大将风度  划清界线  自得其乐  大自然  开始设计  地植物  安家落户  记不起 
描述:新百草园
致用诗拾零
作者:李金玉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鸟兽草木之名  用诗  王安石  木兰花  词的形式  街对面  赋诗言志  店家  联想力  古典文学 
描述:孔子劝他的学生和儿子学诗时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诗的功用很多,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
“绝对”趣谈
作者:曾昭安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联  刘禹锡  袁世凯  王安石  孙中山  冯国璋  杜甫  苏轼  解缙  大禹 
描述:有人做出上联,征求下联,但由于对句要求过高,至今无人对出,便成了绝对。下面这个半边对就是一副典型的绝对: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禹锡;
北宋文坛的举荐风气
作者:鲁先圣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北宋时期  王安石  宋代文化  文坛领袖  陈先生  苏轼  陈寅恪  中国文化史  当代学术 
描述:陈寅恪在谈到宋代文化时曾经这样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陈先生的这个说法,已经是当代学术界的共识。宋朝一转唐朝的恢宏气象,收敛锋芒,静心修为,开启了一个与唐朝截然不同的文化盛世,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