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研究应是目的,还是该为手段?
-
作者:杨自俭 来源: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研究 独立 目的 手段
-
描述:面来回答上述的问题并进而探讨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道路。
-
论民事证据法的目的——与李浩教授商榷
-
作者:吕成 来源:时代法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事证据法 目的 任务
-
描述:指引下所确立的程序。这一程序内含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效率三个要求。
-
“立善法于天下”:王安石法伦理思想探析
-
作者:刘文波 刘浩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法 法 伦理 伦理
-
描述:是,到了宋代,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这种情形有所改变,即王安石试图以某种制度/法度来改变政治陋习和社会固有伦理观念,以其特有的政治治理观念重新诠释了法与伦理的关系,并付诸实践。
-
“礼”“法”并举——李觏治国方略再探
-
作者:陈大勇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治国方略 治国方略 礼 礼 法 法
-
描述:治国方略是李觏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社会规范又是治国方略中的核心内容。在李觏的治国方略中 ,“礼”“法”是两个基本范畴 ,而李觏关于“礼”“法”的理论与现代社会综合治理中的软规范和硬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
王安石的市易法及其实施效果
-
作者:王盛恩 来源: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 变法运动 市易法 实施效果 影响 目的
-
描述:王安石的市易法及其实施效果
-
试析王安石改革役法的目的
-
作者:罗家祥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免役法 差役法 法的目的 下户 熙宁 试析 文集 抑兼并 司马光
-
描述:集权的措施,随着历史的
-
李觏的礼法观
-
作者:朱人求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礼 礼 法 法 一本于礼 一本于礼 一致于法 一致于法
-
描述:于农"、"刑罚世轻世重"等法律思想。李觏的"一本于礼"、"一致于法"和"礼法互等"观把我国礼法合流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
李觏礼论研究
-
作者:李国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礼 性情论 功利主义 法
-
描述:;在礼的内涵上,他认为礼是施政、立教、治国、安民、修已的根据和标准,礼,是仁、义、智、信之本,礼将仁、义、智、信、乐、刑、政七者统于一体;在礼的具体要求方面,他认为礼对经济、政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济、政治在运行过程中离不开礼的制约,只有合乎礼的要求才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形式,才是开明的政治。在他丰富的礼内容里不仅包括了仁、义、智、信各种德性,还包括经济、政治生活的各种规范,并对仁、义、智、信、乐、刑、政与礼之间的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不仅坚持了要依礼行事、依礼行政,而且一反传统提出了“礼下庶人”、“人非利不生”等观点;不仅对当政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也体现了他对平民百姓的人文关怀。本文希望通过对李觏的礼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的礼思想,并从中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出...
-
应用写作课的教学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
作者:赖葵文 来源: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应用写作课 改革与创新 目标 目的 教学内容 措施与方法
-
描述:应用写作课是我国高校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公共必修课。本文认为对这门课的讲授,应视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主体应有这几个构件:一是落实"应用"的目标、目的;二是力求精当的教学内容;三是讲究实和活的教学
-
罗汝芳的教育思想
-
作者:罗伽禄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汝芳 罗汝芳 教育 教育 对象 对象 目的 目的 内容 内容 方法 方法 教师 教师
-
描述:论式。互动讨论式主要是由学生向老师问问题,或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再大家针对问题辩论,堂上为了活跃气氛还可插入歌吟等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多思、发愤、时习、作疑、悟,他重视老师问题,他认为老师应是善之至、立人之极。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