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46)
报纸
(54)
学位论文
(17)
会议论文
(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05)
地方文献
(5)
才乡教育
(4)
地方风物
(4)
非遗保护
(1)
文化溯源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3
(15)
2012
(9)
2011
(18)
2010
(12)
2009
(27)
2008
(14)
2006
(3)
2004
(8)
2003
(10)
2000
(5)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0)
政府法制
(2)
宁波通讯
(1)
中学语文教学
(1)
现代教学
(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
兰台世界(下旬)
(1)
法制与社会
(1)
衡水学院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公正
王安石
女教师
农田水利
实践
苏轼
人生
主动学习
先富后教
否定
农田水利建设
王权
行政法制思想
公平竞争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周礼
法制
礼顺人情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礼治
田界
刑罚
吉林省
土地兼并
党和政府
大学生活
法制研究
王莽
立法思想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法制实践】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质疑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
实践
作者:
刘喜林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实践
质疑
提出问题
主动学习
阅读水平
陆九渊
学生
描述:
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能提出问题,正是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表现,表明他们正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能够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正是阅读水平明显提升的标志。
城乡一体化的相山
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北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两年前,相山区上下对“城乡一体化”还知之甚少。而两年来的生动
实践
,相山区让40万居民尝到了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甜头。 如今,在相山这片热土上,农村沃野生机勃发,园区建设不断加速,工业生产喜讯频传
"作文课"应是学生的"综合
实践
课"
作者:
王连蓬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课
作文课
感悟生活
感悟生活
创新
实践
创新
实践
描述:
作文课程不应局限于课堂,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作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不断创新的综合
实践
课,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文课”应是学生的“综合
实践
课”
作者:
河北
王连蓬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作文课”应是学生的“综合
实践
课”
李纪恒在省委学习
实践
活动领导小组会议暨全省第三批学习
实践
活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
云南党的生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践
活动
理论学习
学习
实践
长效机制
科学发展观
建立健全
领导小组
贯彻落实
突出问题
收尾工作
描述:
、省委学习
实践
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辛桂梓主持会议。会议认为,我省第三批学习
实践
活动健康有序推进,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任务,取得显著成效,特色鲜明:始终
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学生的语文
实践
过程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实践
过程
学生
教学过程
教材教学
其他学科
语文教师
语文学科
描述: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和教材教学与应试衔接的脱节,使学生对语文的态度由困惑而平淡,由平淡而生厌,兴趣日减。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逐步走向一个尴尬的境地:除考试时间远远长于其他学科外,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学科便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了。
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遂昌县新山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
实践
作者:
葛学斌
来源:
时事报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遂昌县
大产业
浙江省
民俗文化
经济发展方式
欠发达地区
原生态
汤显祖
乡村
比较优势
描述:
积极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将绿水青山变成了一方百姓的金山银山。
儒家博学传统中的经世
实践
-论王应麟学术进境
作者:
林素芬
来源:
鹅湖月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儒家博学传统中的经世
实践
-论王应麟学术进境
以讲会、乡约治郡:明代大儒罗汝芳的政治
实践
与治世理念初探
作者:
李丕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有益的思想借鉴。
罗汝芳的社会思想与
实践
:以《罗汝芳集》为中心
作者:
晏春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芳
罗汝芳
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
孩提之心
孩提之心
同天
同天
乡约
乡约
族会
族会
描述:
、正文。(一)罗汝芳的社会思想理念。提出罗汝芳理想社会的道德源泉是孩提之心这一道德自我;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孝弟慈;理想社会的模式是仁而万物一体,在该模式中对人的要求是“行仁义”和“同天”,以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二)罗汝芳的囿于一定区域的社会实践。罗汝芳创建理想社会的抱负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建设,讲演乡约、参与族会进行得有声有色。(三)自我践履。罗汝芳理想社会构想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他人的,更是自己的道德自律。因此,罗汝芳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注重自己体悟修道、厉行博爱、和睦人际关系、竭力做“好人”与“好官”。 三、余论。罗汝芳淡然官位且面对困境时坚守构建理想社会的信仰,始终不放弃远大抱负,也不奢求别人懂得自己。他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尤其在晚年已然是一介平民的情况下仍为他的远大追求竭尽绵薄之力。 四、附录部分。根据耿定向、李贽的评价对罗汝芳的晚年遗行作了探讨,认为罗汝芳在对释道取舍有度的前提下故意与佛老走得很近,缓解“名儒”所肩负的责任压力,因此应对罗汝芳生活态度上的近佛表示谅解,而不能由此否定其思想。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