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宋朝谁能治国安邦?王安石说蔡京可以
作者:暂无 来源:城市信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即便在外人眼中,蔡京是大奸大恶之徒,儿子蔡绦也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并且提供例证。 首先,蔡京是个大度的人 。“鲁公宇量迈古人,世所共悉也”。元符年间的某天,王公大臣们一起游湖览胜。凑齐以后,次第登舟。蔡京刚靠近龙舟,一阵风来,龙舟忽然自行离岸。蔡京收足不及,一头栽进水中。众人大骇,疾呼救人。救生
马文化与民族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秦维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识阶层  英雄主义精神  论衡  王充  治国安邦  氏族  欧阳修  中国士大夫  王安石  马文化 
描述::“马八尺以上为龙。”
《读〈孟尝君传〉》备课札记
作者:赵彩琴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王安石  治国安邦  备课  政治家  概念  教学用书  驳论文  狭隘  谋略 
描述:干的人。
《周礼》的礼与刑
作者:彭林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荀子  时代特征  先王  先秦文献  思想  社会秩序  统治秩序  郑注  治国安邦 
描述: 《周礼》大宰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佐王治邦国。其中又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三者相辅相成,交织成重教、隆礼、明刑的治民思想体幂。本文着重分析《周礼》礼与刑的内涵及其本质,以此揭示共治民思想的时代特征。
简论李觏的政治思想
作者:陈国钧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思想  北宋中期  官僚地主  李觏  治国安邦  封建统治者  权贵  劳动人民  进步作用  地主阶级 
描述: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又称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中期一位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进步学者。他的远祖曾为南唐时期临川地方官吏,后迁至金溪,他的六世祖又迁至盱城定居于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本文拟简要述评他的政治思想,也扼要论及他的法制学思想。
《读孟尝君传》何以千古传诵?——兼谈我国古代散文的审美要素
作者:皇甫修文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王安石  古代散文  答司马谏议书  审美价值  比兴寄托  治国安邦  文章气势  古典散文  作品 
描述:理力驳,得出结论。“《读孟尝君传》不愧为名家名
荐贤者贤
作者:杨存社  来源:党史天地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管仲  治国之术  经常性工作  举荐人才  夺王位  秦穆公  组织人事  欧阳修  王安石  治国安邦 
描述:若没有超人的识才水平,就很有可能埋没人才。管仲少有大志,精通治国之术,苦于英雄不得志,迭遭磨难,在言谈举止中曾给人以“贪、愚、不肖、怯、无耻”的印象,鲍叔牙没有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管仲和他合伙做生意,管仲每次都多拿一些红利,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婪,知道他太贫困了;管仲曾帮助鲍叔牙出谋划策,搞得二人越来越贫困,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笨,知道点子也有有利不利的时候;管仲曾三次入仕,次次都被国君赶走,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才能,只是没遇到明君;管仲参战三次,开小差三次,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怯战,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需要照料;管仲事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公于纠败,大臣召忽自杀,而管仲却甘愿做了一名囚徒,倍受屈辱,鲍叔牙知道他不以小节为羞唇,而耻于功名不被天下人所知。正因为鲍叔牙对管仲深为了解,所以他竭力向齐恒公举荐管仲,管仲由衷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人亦称赞?
古代“官德”
作者:周存康  来源:石油政工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官德”  《尚书》  天然气净化  治国方略  周武王  道德修养  《周礼》  严肃庄重  转祸为福  治国安邦 
描述:古代“官德”
古人管束亲属子女方法谈
作者:徐泗河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历史  管束  亲属  治国安邦  贪赃枉法  家庭管教  王溥  子女  高级干部  王安石 
描述:。明初,广东参政王溥为官清廉。他的部属巴结无望,常寻机以显忠心。有一次,王溥胞弟从老家到广东探亲,在船上巧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