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6)
期刊文章(41)
学位论文(8)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6)
地方文献 (36)
红色文化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41)
2013(9)
2012(23)
2011(14)
2009(6)
2008(5)
2006(2)
2002(1)
2001(4)
1990(1)
按来源分组
云南日报(18)
海西晨报(6)
东楚晚报(4)
外语与外语教学(3)
汕头特区晚报(1)
楚天时报(1)
香港大公网(1)
宋代文化研究(1)
书法赏评(1)
人民政协报(1)
瑶漫画引喝彩
作者:暂无 来源:海西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期开始,我们的片警“春哥”的可爱漫画像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熟悉“春哥”的居民都认为,作者的传神之笔,让“春哥”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而这位作者便是我们的“烟雾”女孩瑶(《虹新晨报
特殊孩子们看瑶画展
作者:暂无 来源:海西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晨报讯(记者陈璐通讯员王文龙)昨日下午,在海沧文化中心一楼展厅,来自海沧锦里小学特殊教育复读班的特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了“烟雾女孩”瑶的个人画展。 参观过程中,面对瑶有些抽象写意的水彩
“烟雾女孩”瑶不再恐高
作者:暂无 来源:海西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成效 来自海沧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心理咨询师督导师的李元榕老师,亲自上门为瑶解开了“心结”。 晨报记者陈璐 “烟雾女孩”瑶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牵动了很多人的心(详见2013年3月8日
“烟雾”女孩瑶的画笔独舞
作者:暂无 来源:海西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瑶画作———迈克尔杰克逊 瑶画作———“鸟人”(自画像) 瑶画作———受伤的脑(自画像) 四年前的愚人节,老天跟正在上大学的瑶开了个可怕的“玩笑”,她得了罕见的“烟雾病
女孩瑶:只能用画诉说自己
作者:暂无 来源:海西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晨报记者陈璐 四年前的愚人节,老天跟正在上大学的瑶开了个可怕的“玩笑”,她得了罕见的“烟雾病”。经过几次手术,瑶的左脑几乎被切除了,也因此留下了后遗症———右半身肢体不听使唤,原本最亲近的文字
翻译美学视角下《牡丹亭》榕培英译本研究
作者:冀丽娟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美学  意境  美的再现 
描述:术方面达到了创作的最高水准。如何通过翻译使目的语读者感受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魅力,体会美的感受,一直是译者面临的挑战和不断追求的目标。 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榕培教授的《牡丹亭》英译本
传神达意:榕培英译《牡丹亭》赏析
作者:曹静  来源:神州(中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神达意  传神达意  得意得形  得意得形  达意为先  达意为先  神韵与印象  神韵与印象 
描述:榕培英译《牡丹亭》兼顾神韵与印象,将“传神”与“达意”作为其翻译追求,以期创造性地准确再现原作的风采.本文从韵译诗词;文字“游戏”;文化典故三个角度探讨了译《牡丹亭》的“传神达意”之意蕴.
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开拓者瑶的陶瓷科学成就及其影响
作者:莫云杰 芮雪 苗立峰 熊春华 郑乃章  来源:陶瓷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陶瓷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  二十世纪早期 
描述:皤是我国近代留学日本学习窑业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陶瓷事业,为我国陶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皤先生的主要学术论文报告、译著和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皤的陶瓷科学成就以及对
关联理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榕培英译《邯郸记》为例
作者:吴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邯郸记》  最佳关联  翻译方法 
描述:的明示推理过程,有三方参与,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成功的翻译是在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获得最佳关联。 《邯郸记》在汤显祖“临川四梦”中位居第二,地位仅次于《牡丹亭》。通过卢生的黄粱一梦,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被称为是明代官场现形记。《邯郸记》英译本自 2002 年面世后,被《中华大文库》收录,在传播中国典籍文化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以《邯郸记》为研究文本,试图从关联理论视角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将《邯郸记》中文化负载词分成五类,并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基本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中直接翻译包括音译、直译,间接翻译包括意译,替代和省略。作者通过对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为判断标准,根据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异同,对文化负载词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获得最佳关联和成功交际。 作者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对《邯郸记》的推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中国典籍的英译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