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96)
报纸(640)
学位论文(83)
图书(83)
会议论文(4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563)
地方文献 (261)
文化溯源 (13)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2)
宗教集要 (2)
按年份分组
2013(162)
2010(256)
2008(210)
2007(191)
2003(102)
1996(75)
1990(55)
1984(50)
1980(26)
1979(18)
按来源分组
戏曲研究(77)
当代戏剧(16)
艺海(12)
剧作家(12)
剧影月报(10)
齐鲁学刊(5)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山花(3)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
晋阳文艺(2)
从杜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看汤显祖的“至情”观
作者:刘波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浪漫主义  至情  汤显祖   
描述:的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
文坛『三
作者:北山  来源:初中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福楼拜  汤显祖  文坛  包法利夫人  巴尔扎克    写作  牡丹亭  作家  朋友 
描述:文坛上有许多作家为写作如痴如醉,甚至痛哭流涕。(一)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便是其中一个。一天,几个朋友去看他,发现他从椅子上滑落在地,脸色苍白,以为他病了,嚷嚷着
习《诗》的反理学意义
作者:刘冬颖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反理学  《诗》  《诗经》学  《关雎》  《牡丹亭》  汤显祖  导火索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因诵读《诗经》的《关雎》篇而产生了对于爱情的渴望,被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的《关雎》,竟然成了引发杜青春觉醒的导火索,这种大胆的见解充分体现了明代《诗经》学
解读中西两位名作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异同
作者:刘开富 唐宓  来源:电影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汤显祖  戏剧  戏剧  异同  异同 
描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是同辈人,虽相隔天涯海角,但相似之处颇多,差异亦显著,两位都集中反应了当时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本文从戏剧艺术、文化背景
理学的“穷理尽性”与杜的游园惊梦——对汤显祖“以情格理
作者:刘小梅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欲之辩  理学  王学  尊情抑理  化情归性 
描述:该是"化情归性"而非"尊情抑理"。
“至情”女性杜的现代意识
作者:何京敏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思想意识    至情  《牡丹亭》  古典戏剧  个性解放  精神自由 
描述: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之作《牡丹亭》,成为我国古典戏剧园地中最绚烂的一枝奇葩。汤显祖以“至情”论铸造的女性形象杜,以其贯通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
“杜”的角色分析及表演设计
作者:童丹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设计  表演  《牡丹亭》  叛逆女性 
描述:“杜”的角色分析及表演设计
窦娥·崔莺莺·杜
作者:牛志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元杂剧  窦娥冤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封建礼教  女权思想  古代戏曲  牡丹亭 
描述:现得更为明显。
窦娥、崔莺莺、杜
作者:牛志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窦娥冤》  崔莺莺    女性意识  男权社会  《西厢记》  《牡丹亭》  现代话剧 
描述:现得更为明显。[第一段]
汤显祖
作者:暂无 来源: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曲作家  莎士比亚  临川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明代戏曲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