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568)
期刊文章(4499)
会议论文(81)
学位论文(4)
图书(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054)
宗教集要 (38)
非遗保护 (33)
地方文献 (20)
红色文化 (5)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3)
按年份分组
2014(5547)
2013(210)
2012(315)
2011(326)
2008(249)
2006(185)
1999(110)
1993(73)
1992(57)
按来源分组
上海证券报(32)
甘肃教育(5)
铜川日报(4)
中国新闻(3)
领导理论与实践(2)
云南农村经济(1)
阿坝日报(1)
当代学生(资讯)(1)
意林文汇(1)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王益区不断拓展经济合作招商平台
作者:冀金慧 陈金金  来源:铜川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经济合作  招商项目  抢抓机遇  加强联系  招商引资  企业参与  陕西旅游  筛选项目  合同项目  投资信息 
描述:本报讯 西洽会后,王益区抢抓机遇,紧抓陕苏浙经济合作活动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与苏浙两省的合作。在陕苏浙经济合作活动中,共推介招商项目60个,其中重点项目20个;签约合同项目2个,涉及资金3300万元
包装不应是技术洛可可——探讨物质社会的包装设计之路
作者:李端  来源:艺术.生活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装设计  物质社会  现代包装  洛可可  商品包装  技术  设计公司  消费者  包装行业  价值取向 
描述:引语去年中秋节期间,笔者应邀到一朋友的设计公司做客,此君神秘地把我请进其经理办公室,让我看看他为业务单位购买的逾千元的月饼大礼盒。凭心而论,这个月饼
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 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必须全方位全覆盖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统战工作  省委副书记  云南  少数民族  宗教组织  民族地区  边远山区  开放 
描述:最近,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强调,结合云南实际,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必须全方位全覆盖,做到"上山、出海、入户、育人"。"上山",就是做到哪里有少数民族群众需要帮助扶持,哪里有宗教组织需要加强管理,哪里就要有我们的统战工作,要把统
则言,是则言是的实事求是精神
作者:黄仁国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求是精神  马克思主义  历史研究  历史学家  刘大年  印象 
描述:《刘大年来往书信选》(上、下)二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9月出版。《书信选》反映大年先生的学术精神以及他和史界学人的交往。本刊发表五则来稿,表达我们对大年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物质”的物质化生存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导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质化  《牡丹亭》  民族歌舞  中国文化  国内外  昆曲  曲艺  皮影 
描述:当德云社和郭德刚红遍大江南北时,难道相声迎来了第二春了吗?当青春版《牡丹亭》唱响国内外时,难道昆曲开始姹紫嫣红了吗?事实上不是。曲艺、皮影、剪纸、木偶、绘画、雕刻、陶瓷、建筑、各民族歌舞……各种形式的,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面临着令人堪忧的景况。
开放共享是一种崭新观念
作者:沈强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开放共享是一种崭新观念
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困境
作者:王珏平  来源:当代艺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物质文化遗产  水磨腔  牡丹亭  昆曲传习所 
描述:本文的核心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探讨了其起源,形成,繁盛及其衰落,并且从其自身的特征和社会时代两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客观的阐释。同时着眼于今天昆曲的现状,回溯和审视新中国戏曲政策,进行彻底的反思
物质文化遗产视界下的北京
作者:刘红庆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技艺  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昆曲  北京市  牡丹亭  手工技艺  木版水印  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 
描述:始终不会停歇……
糟粕所传粹美 丹青难写是精神
作者:张小丽  来源:昆明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昭君  王安石  明妃曲  艺术独特性 
描述:王安石的《明妃曲》是宋代昭君诗中影响最大者,也是历代咏昭君诗作中的名篇。它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和独到的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表现手法多样、立意新颖独到、议论精警透辟及感慨幽深委曲等四个方面。
古“殳”“杖”乃“椎(锤)”考论
作者:朱维德  来源:励耘学刊(语言卷)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击兵  无刃  《周礼》  《说文解字》  隐含   
描述:殳",正是其初文。至于汉以后用"殳"指"杖",则是一种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