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汉语方言大词典》临川方言
作者:张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语方言大词典  汉语方言大词典  方言  方言  方言古语词  方言古语词  临川  临川 
描述:大词典》疏漏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词目的设立、词义的解释和书证文献的引用三个方面。就本文所作的工作而言,着眼点主要放在《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的临川赣语方言词上面。这部辞书中收录的赣语方言词偏少。临川方言
临川方言研究综述
作者:吴碧宇  来源:晋中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  临川  方言  方言  研究  研究 
描述:从临川方言的语音、词汇和句法三方面介绍了学者们对临川方言的研究,其中语音研究成果突出,但词汇研究和句法研究,尤其是句法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领域,指出了临川方言的后续研究空间。
方言与官运
作者:张宏杰  来源:幸福(悦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言  传统时代  福建  江西  王安石变法  广播电视  皇帝  官话  师傅  政治集团 
描述:运。晚清大僚罗惇衍是广东顺德人。他于道光十五年(1835)高中进士,道光十七年又考得“四川学政”。这个差使不但位尊,而且实惠,一届干下来,至少数千两银子名正言顺地进入腰包。入仕才两年就如此官运亨通,他怎能不大喜过望。不料在进宫请训叩谢天恩时出了意外:皇帝发现,罗惇衍的广东话他根本听不懂。学政要与当地官场和士子交流,官话如此差劲,怎能胜任愉快?出宫之后,坏消息随之而来:“上以惇衍年少,语多土音,留不遣。” 到手的肥差就这样丢掉了,罗惇衍空欢喜一场。我们估计这老兄从此一定发愤学习北京话。机不可失,失难再来,十一年之后,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他才再次得到机会“督安徽学政”。 宋代福建人刘昌言的例子也很有意思。据《青箱杂记》卷六记载:宋太宗破格提拔福建人刘昌言为枢密副使。
汉语角(英文)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妇女(英文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压岁钱  汉语  英文  身体健康  everything  王安石  Chinese  团圆饭  元宵节  勇敢者 
描述: shenti jiankang,wan shi ru yi!I'm paying you a New Year's visit. Please accept my wish-es for your good health, and may everything turn out as
方言与官场升沉
作者:张宏杰  来源:文史参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言  福建  传统时代  江西  王安石变法  皇帝  广播电视  官场  官话  杨万里 
描述:士敦的汉语熟练,另一方
汉语传统修辞学形态之阐释
作者:杨万寿  来源:河西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修辞学  郑玄注  《文心雕龙》  文学评论  修辞理论  修辞手法  汉语  修辞研究  《周礼注》  《诗品》 
描述:中国古代的修辞研究与语法等其它领域的研究有一个不同之处,即较为系统的修辞理论,每每以文学评论专著为依托而得以表述。一个时代的文学评论的发展,同时表现为修辞理论的发展。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都同
汤显祖《临川四梦》曲牌、用韵、方言新探
作者:李雪萍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传奇  汤显祖传奇  声腔  声腔  曲律  曲律  方言  方言 
描述:通过文本实证方法,对《临川四梦》进行曲牌、用韵、方言等方面的实例考证,把汤显祖的传奇创作同时还原到晚明传奇创作的历史大环境和汤显祖归家后的赣东民间演剧小环境中,改变曲界只从理论上抽象讨论汤显祖传奇
汉语语法与汉语辞章学
作者:张志公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语辞章学  汉语语法学  语言艺术  形容词  现代汉语  动词  中国语言文学  名词谓语句  王安石  文心雕龙 
描述:一 1.1961~62年,本文作者在《中国语文》和另一份刊物上发表了《修辞学?风格学?辞章学?》、《谈辞章之学》两篇文章,提出了辞章学的构想,建议建立汉语辞章学这样一门学科。此后间断地作了一些探索
宝安沙井话入声舒化现象 : 对粤方言入声现状的再探讨
作者:陈晓锦  来源:中国语文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言  粤语  入声现状 
描述:宝安沙井话入声舒化现象 : 对粤方言入声现状的再探讨
从韵脚字校勘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数则
作者:程序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药性歌括四百味  音韵  方言 
描述:明代江西名医龚廷贤所著《药性歌括四百味》,以韵文形式流传至今。因其押韵范围极宽,所以其中不押韵的歌诀,必有传抄错误。作者从韵脚出发,对其中若干条不押韵的歌诀进行了考证,并对现有文字做了一些校勘,以期合乎原文文字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