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
报纸(3)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10(1)
2009(1)
2007(1)
2005(3)
2004(3)
2001(2)
2000(2)
1996(1)
1992(1)
按来源分组
人民法院报(1)
其它(1)
法制与社会(1)
法学杂志(1)
人民检察(1)
江苏法制报(1)
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
文史知识(1)
广东建设报(1)
时代法学(1)
民事证据法的目的——与李浩教授商榷
作者:吕成  来源:时代法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事证据法  目的  任务 
描述:指引下所确立的程序。这一程序内含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效率三个要求。
行会应是民事机构而非政府机构
作者:莫景亮  来源:广东建设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非政府机构  国外考察  自营化行业协会  国务院  行会  民事  扭转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理事长  体改 
描述:行会应是民事机构而非政府机构
五声听狱
作者:吴悟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证据法  古代法制  裁判法  神迹  色听  决斗  周礼  文字  司寇  狱讼 
描述:到后来,其弊端越是显见。但
《国语·齐语》中的国、鄙组织考辨
作者:应永深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军事组织  民事  春秋时期  所记  齐国  国语  可靠性  战国  周礼  大夫 
描述:其间”(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7页)。本人考辨的结果是:《齐语》所记春秋时期齐国国中的民事、军事组织是可靠的;鄙中的民事组织则有可靠的和不完全可靠之别。兹述如
单方出具欠条或借条应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作者:蒋惠兴  来源:江苏法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民事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  债权人  债务人  借贷关系  双方当事人  借款人  收据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还款能力 
描述:单方出具欠条或借条应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如何认识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与黄松有同志商榷
作者:李少波  来源:人民检察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  同志  认识  2000年  法理思考  审判活动  社会正义  审判权  第3版  监督权  检察院  权威性  法院  司法  民法 
描述:和法理推敲的,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司法实际。恰恰相反,强化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权,不仅不会弱化法院审判权行使的独立性,不会损害法院审判权的权威性,不会危及司法及社会正义,而且会有效地遏制审判权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事实判断说”的质疑
作者:易军  来源:法学杂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律行为的成立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应不应是 
描述:其主要原因在于关于法律行为成立要件的规范属于裁判规范、价值判断语言表述的复杂性且法律行为成立与有效制度分工有异。类如法律行为的有效 ,法律行为的成立同样也属于价值判断 ,并且属于价值判断中的规范判断。
走向融合的民事证明责任理论: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理论述评
作者:赵寒春  来源:法制与社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  双重含义  双重含义  证明责任分配  证明责任分配  基本评价  基本评价 
描述:本文拟对李浩先生早在90年代就已提出的民事证明责任理论作一介绍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在民事诉讼法学史的学术总结方面搭建一个平台.文章对李浩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进行了梳理,并作出了基本评价.
李浩证据思想述评——以民事证明责任理论为中心
作者:赵寒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证据  证据  思想述评  思想述评  民事证明责任  民事证明责任  责任理论  责任理论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学术贡献  学术贡献  分配的原则  分配的原则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责任问题  责任 
描述:审判实务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对李浩先生早在90年代就已提出的民事证明责任理论作一介绍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在民事诉讼法学史的学术总结方面搭建一个平台,供后人来超越。文章以李浩先生及其学术
就《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最高人民法
作者:陈永辉  来源:人民法院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民事执行  变卖财产  保留价  拍卖机构  司法解释  拍卖成交  最高人民法院  答记者问  买受人  副院长 
描述: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11月25日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出台这一司法解释?$$答:近年来,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