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21)
报纸(500)
图书(17)
学位论文(15)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96)
地方文献 (31)
地方风物 (8)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6)
宗教集要 (5)
非遗保护 (4)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230)
2013(54)
2012(85)
2010(83)
2008(55)
2006(27)
2005(36)
2003(22)
2002(27)
2000(17)
按来源分组
文史月刊(2)
搏击(武术科学)(2)
武林(2)
信息时报(1)
大江周刊(1)
中国测绘(1)
老友(1)
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1)
体育文化导刊(1)
安阳日报(1)
故乡明月朗
作者:赵宽宏  来源:中国农资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乡  中秋节  唐代诗人  疑问  解释  平时  中秋月  月亮  自然  王安石 
描述:又是中秋,脑中忽然冒出一句:故乡明月朗。再想想,不觉地产生了两个疑问:这中秋的月怎就会比平时的亮?这故乡的月怎就会比他乡的明?对于第一个疑问,唐代诗人潘纬在诗中作了很好的解释:"古今逢此夜,共冀泬漻
海与他的摄影作品“下水金盆”:平塘县布依老人海的摄
作者:黄萏仙  来源:群文天地(贵州)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摄影作品集    老人  平塘县 
描述:去年冬,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平塘有幸认识“玉水金盆”的摄影作者、年近七旬的布依老人海。当他得知我也爱好摄影时,便将他的一本《玉水金盆》摄影作品集赐与我。我如获至宝,一边欣赏他的作品
辉《郑成功复台史画系列》:复台第一战
作者:暂无 来源:台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世界发明  绘画风格  1959年  写实风格  丰功伟绩  民族英雄 
描述:直用心考察史实,致力于巨幅《郑成功复台史画系列》创作,并先后获Discovery及日本NHK制作组青睐。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之际,我们特编发辉《郑成功赴台史画系列》前部,以示纪念,并飨
《牡丹亭》在莎士比亚故乡首演
作者:暂无 来源:韶关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综合消息 浙江昆剧团携汤显祖经典作品《牡丹亭》近日来到英国的莎士比亚故居,与莎士比亚基金会表演的《哈姆雷特》一起,在斯特拉福德小镇共同见证中英两国两位伟大剧作家400多年前传世巨作如今的首次灵魂碰撞。 去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英国探访莎士比亚故居时表示,希望文学艺术能够成为连接中
《牡丹亭》唱响莎翁故乡
作者:暂无 来源:柳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20日,中国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在莎士比亚故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小镇上演,引来几百名英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此次演出是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48周年庆典活动的一部分。这是浙江昆剧团第三次来这里演出
故乡的原风景:大型诗歌乐舞《白云黄鹤是故乡》浅析
作者:魏林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乡情  风景  歌乐舞  黄鹤    语言  沉醉  清丽 
描述: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一曲《故乡的原风景》,令无数人沉醉痴迷,那悠扬清丽的美妙乐声仿佛黑夜里一盏闪烁的明灯,照亮了那些对故乡情深意切却又因拙于言辞无法释怀的万千心灵。有一种情绪和情感,它很深沉但却
昆曲《牡丹亭》唱响莎翁故乡
作者:暂无 来源:嘉峪关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20日,中国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在莎士比亚故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小镇上演,引来几百名英国观众的热烈掌声。 此次演出是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48周年庆典活动的一部分。这是浙江昆剧团第三次来这里演出
昆曲《牡丹亭》将赴莎士比亚故乡演出
作者:暂无 来源:處州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李华林庆雄潘俊 本报讯4月7日晚,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交流合作新闻发布会在遂昌举行,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本月,昆曲《牡丹亭》将应邀赴英国莎士比亚故乡演出,同一时代的东西方戏曲巨匠将再度“相逢
《白云黄鹤是故乡》:唱出武汉人的骄傲自豪
作者:暂无 来源:武汉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名楼怀古》 徐千惠演唱《汉绣知音》 《童年小巷》 《白云黄鹤是故乡》: 唱出武汉人的骄傲自豪 这是用歌声对家园风采的嘹亮礼赞;这是用诗情对人文情怀的浓墨彰显;这是
驽马蹇五十年
作者:江巨荣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五十年  戏曲研究  民间戏曲  古代戏曲  牡丹亭  刘文龙  明清传奇  长生殿  剧目  汤显祖 
描述:大约三年前,《戏曲研究》两位领导,曾热情约我写一点关于自己从事戏曲研究的文字,刊于当代学人之列。听到这一任务,我自感谢他们两位及《戏曲研究》同仁的盛情好意,但我当即表白,本人才疏学浅,于戏曲研究只是边干边学。虽年已届"从心"之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