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01)
报纸
(28)
学位论文
(24)
会议论文
(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62)
地方风物
(52)
地方文献
(48)
非遗保护
(4)
宗教集要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
(48)
2012
(31)
2007
(18)
2004
(14)
2001
(7)
1999
(6)
1994
(4)
1993
(6)
1990
(2)
1981
(2)
按来源分组
大众文艺
(2)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信息报
(1)
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
(1)
戏曲艺术
(1)
江苏林业科技
(1)
船舶设计技术交流
(1)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1)
青海师专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分析
《牡丹亭》
全体劳动者
含蓄
内心独白
符咒
王安石
直译
水乡
回答
天气状况
教育消费支出
四十年
士大夫
优先性原则
国策
基本公共服务
戏剧模式
情节设置
复生模式
陆九渊
等张性
圣王
人格
固表止汗
北宋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复音形容词
包子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模糊相似优先比分析】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漫灭”不“可识”吗?
作者:
西塞山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王安石
文字
名称
花山
读作
模糊
注释
三期
褒禅山
描述: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识”?》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指“标明山的名称的文字”。按,此说甚误。
既已“漫灭”何又“可识”?
作者:
向新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花山
模糊
文字
注解
通用教材
褒禅山
名称
直译
高中
描述:
一下: 碑上的文字已经
模糊
,磨灭。〔按:不可辨认。〕唯独有文字还可以辨认。退一步讲,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