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情”与“理”
-
作者:张志凌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情 情 理 理
-
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寓“情”于“理”的《牡丹亭》
-
作者:王娟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情 理
-
描述:长期以来,在汤显祖剧作研究中,人们对《牡丹亭》"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欲建构的实际上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爱情,而非以往论者所认为的"以情抗理"的爱情,是一种寓"情"于"理
-
汤显祖“至情观”辨析
-
作者:唐卫萍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 至情 理 理
-
描述: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理"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
-
浅谈汤显祖“唯情说”的美学意蕴
-
作者:薛明星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理 真 幻 意趣
-
描述: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你理应是历史的一部分
-
作者:张林华 来源:古今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当事人 感觉
-
描述:最近集中拜读了一些回忆或评述历史的文字,感慨颇多,感觉充实提高之余,也有一点不太舒服的感觉。有些人不明白其实自己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总喜欢相当随意、超然物外地分析历史、臧否历史人物,而每每陷入傲慢虚妄的境地。本来就是当事人,为什么总不愿将自己摆进历史中去呢?
-
语文课堂理应是生成的
-
作者:徐云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和她的“动态生成”观点特别让我感兴趣。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她在《新基础教育》中明确提出:“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如今,新课改的理念正日益走近我们一线教师,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的思考。也许,我们不再欣赏追求教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效果的课堂;不再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领到教师设计的教程中;不再把学生的已知设想成难点,扼杀学生出乎意料的未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放开常常会难以收场、难以调控。
-
真理与意識:从佛性論争到朱陸異同的二种哲学類型
-
作者:林镇国 来源: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 心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
描述:世紀以降宋明新儒學的問題意識,特別是心學與理學的對立發展。此論爭的哲學問題首度被法寶和慧沼表述為心與理之同一或差異的問題,也就是後來宋明理學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種形上學之爭的問題。從結論上來說,奘傳唯識學(慧沼)和程朱理學主張心理二分,而如來藏思想(法寶)和陸王心學則主張心即理,彼此之間既有歷史的連續性,也顯示出哲學類型的普遍性。本文結論時,將試圖從現象學的視角,特別是從胡賽爾到海德格的發展,重新照明主導千年東亞哲學的二種哲學類型義蘊。
-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朱陆异同的二种哲学类型
-
作者:林镇国 来源: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 心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
描述:世纪以降宋明新儒学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心学与理学的对立发展。此论争的哲学问题首度被法宝和慧沼表述为心与理之同一或差异的问题,也就是後来宋明理学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种形上学之争的问题。从结论上
-
象山、阳明“心即理”说之比较
-
作者:郝兴宏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即理 陆象山 王阳明 宋明理学 宇宙 涵义 主体 理性 义理 自然规律
-
描述:"心"与"理"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使用,在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大致说来,在宋明理学的各个阶段,"心"的涵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作为人本能的知觉之心,作为主体的意志之心、主体的思维理性之心,形上
-
李白《菩萨蛮》理乱
-
作者:赵逵夫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白 菩萨 水驿 唐宋词选 寒山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北宋 明代 分歧 胡应麟
-
描述:传为李白的《菩萨蛮》词,关于其作者,至今看法尚有分歧。北宋初年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言:"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