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9)
报纸(9)
学位论文(5)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1)
地方文献 (19)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13)
2012(9)
2008(11)
2007(16)
2001(7)
1996(7)
1987(7)
1986(9)
1985(10)
按来源分组
文史杂志(3)
演讲与口才(2)
文史知识(2)
史学史研究(2)
咬文嚼字(1)
诗刊(1)
中文自修(1)
现代交际(1)
领导科学杂志(1)
姑苏晚报(1)
“萧规曹随”
作者:江建华  来源:决策与信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萧规曹随  积贫积弱  律令制度  曹参  熙宁变法  王安石  封建统治者  富国强兵  汉王朝  封建社会 
描述:”纵观我国历史,封建社会的时间太长。封建统治者习惯于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事一变,一切跟着变,严重地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比如北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发动与领导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苦心经营十余年。但一到司马光接任,改革被彻
“田有禽,利执”新解
作者:高潮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司马  新石器时代遗址  《周礼  闻一多  甲骨文  郭沫若  河南舞阳贾湖  “箫” 
描述:“田有禽,利执”新解高潮“田有禽,利执”是古今治易者聚讼的焦点之一。李镜池从闻一多说,训“”为“讯”,“执犹执讯也”,“故讯问之讯谓之言,俘讯之讯亦谓之言”。高亨先生《周易大传今注》援李鼎祚
药都赞语辑拾趣
作者:夏和生 张金丽  来源:基层中药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药材鉴别  农村集市  集散市场  樟树  中药材  建昌帮  百泉  药材贸易  加工炮制  四大怀药 
描述:所谓“药都”系指历史久远,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中药集散市场。由于我国农村集市悠久,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各个角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村集市庙会的日益兴盛,中药集散市场也逐渐得到发展。自北宋以来,在全国各地不断建药业庙会,并形
历朝茶制考
作者:吴英藩 魏业民  来源:蚕桑茶叶通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茶叶生产  茶马交易  公元    茶农  景德镇  榷茶  财政收入  王安石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描述:历朝茶制考吴英藩,魏业民(江西省蚕茶研究所,高安市祥符茶场)我国茶制是自中唐以后开始的,由于茶叶生产不断向前发展,销售量越来越大,统治者认为必须施行茶制,加以控制,以期从中获得利益,增加
宋词雅化小
作者:黄飚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雅化  婉约词  南宋词  欧阳修  王安石  文人词  北宋词  苏轼词  内形式  周邦彦 
描述:两宋词的发展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就是雅化。宋初词坛,文人词多承袭西蜀、南唐词风,所作婉娈妓丽。词坛上集结了一批婉约词家,晏殊、宋祁、秦观等自不待言,连诗文注重言志载道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其词中以男子而作闺音者也占了多数。词中所写无非于华堂锦筵、秦楼楚
明传奇的结构-《琶琶记》与《牡丹亭》
作者:孙康宜 王瑷玲  来源: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明传奇的结构-《琶琶记》与《牡丹亭》
“留学界之大敌”吴嘉善的再评价(兼容闳与吴嘉善之冲突)
作者:李志茗  来源:中国近代史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嘉善  再评价  留学生  丁取忠  清政府  容闳  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  陈兰彬  《西学东渐记》 
描述:“留学界之大敌”吴嘉善的再评价──兼容闳与吴嘉善之冲突李志茗吴嘉善曾担任晚清幼童驻洋肄业局委员。在MyLifeInChinaAndAmerica(中译名为《西学东渐记》,直译为《我在中国和美国
关于孔子义利观的一点思考─—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作者:罗国杰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义利观  陆九渊  道德评价  陆象山  义利思想  变化气质  和而不同  评价的标准  《论语》  有道德的人 
描述:成”,反对目光短浅而提倡深谋远虑。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土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说明孔子对于合乎“义”的富和利,不但不反对,而且还要努力去获取它(今人唐钦,将“执鞭之上”译为当前的司机,有启发意义)。至于有关老百姓的利益,孔子明确提出,应尽量设法满足,他曾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也就是说,要就着老百姓能得到利益的地方,使他们获得利益。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就是说,如果一切只依照利的要求来行事,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总之,在义利的关系上,孔子并不反对“利”,也不卑视“利”和轻践“利”,他的根本思想是不能“唯利是图”和“见利忘义”,认为在“取”和“得”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是否符合“义”。在讨论孔子的义利思想时,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究竟应当作何解释,成为理解孔子义利思想的一个关键。在很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