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6)
报纸(99)
学位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7)
地方文献 (9)
才乡教育 (6)
宗教集要 (5)
红色文化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55)
2013(16)
2004(7)
2001(4)
1994(3)
1992(2)
1991(4)
1988(3)
1984(2)
1982(3)
按来源分组
天天新报(3)
中学语文(2)
信息时报(2)
孔子研究(2)
考古与文物(1)
炎黄春秋(1)
语文学刊(1)
语言研究(1)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1)
文学遗产(1)
及其《唐宋六家文衡》述考
作者:黄强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选本  唐宋八大家  古文  流派  南宋  中国文学史  苏轼  经历  曾巩  王安石 
描述:及其《唐宋六家文衡》述考
《唐宋六家文衡》与曾巩散文
作者:邹书  来源: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六家文衡》  曾巩  散文  理学 
描述: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史依弘邀蔡正仁保《牡丹亭》“昆味”
作者:  朱良城  来源:天天新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去年,史依弘《2012版牡丹亭》的上演,因提高了调门引发广泛争议,被指“昆味不正”。时隔一年,在听取各方建议后,史依弘将再度跨行挑战《牡丹亭》。而这一次,为力保“昆味周正”直接邀请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跨刀”。日前,在上海昆剧团的排练厅,蔡正仁饶有兴致地说着戏,而史依弘的天分也让蔡正仁吃惊
程朱理学与王安石《易解》
作者:金生杨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解》理学  王安石      黄震 
描述:学之功,亦可见《易解》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文说”说
作者:刘又辛  来源:语言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形声字  文说  说文  王安石  假借字  声符  金文  文字学  字义  汉字 
描述:二人以后,许多研究文字的人,多根据楷书结构说字义。这又可以分成两派:一派以王安石、陆佃为代表,一派以王圣美、王观国、戴侗等人为代表。
从“文说”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其历史意义
作者:王立军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说  时代背景  语音  历史意义  声训  王安石  历史观点  历史时期  历史现象  语言 
描述:背景来看一下它产生的历史意义。
左赞布罗塔奥多
作者:暂无 来源:信息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左赞布罗塔奥多
“左骖殪兮刃伤”一解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评论  郑玄注  期刊  冬官  文章  车前  刀剑  第一  骆马  周礼 
描述:《文学评论》今年第一期刊登刘凯鸣的文章,认为《国殇》中的“左骖殪兮刃伤”,应释为“左骖马死,戎被刃创”。“刃”,《周札·冬官·车前人》:“桃氏为刃。”郑玄注:“刃,
宋代改革中的左、中、三派
作者:徐庆全  来源:炎黄春秋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神宗  司马光  苏武  吕惠卿  当朝  苏拭  老臣  保守派  变法改革 
描述:早在四十年代,郭沫若曾想把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三人写成一部《三人行》,郭老的大作并未问世,但这一重要线索却留给了我们。本文揭示出,王、司马、苏三人在这场政争中各自的立场、态度及其走向,使读者对当时的那场改革有更深层的了解。
“王太后和室”铜鼎考略
作者:张懋镕 王勇  来源:考古与文物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太后  《三代》  铜鼎  王后  《殷周金文集成》  战国文字  战国晚期  商代青铜器  古文字研究  《周礼 
描述:“王太后和室”铜鼎考略张懋镕,王勇"王太后和室"铜鼎一件,近年出土于陕西省澄城县.铜鼎形制:鼓腹,敛口,圆底,蹄足,耳略外撇。盖上有三环纽.通高16、通耳高16.8、足高7.1、耳高6、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