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688)
报纸
(286)
学位论文
(36)
图书
(33)
会议论文
(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14)
红色文化
(14)
地方文献
(12)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3)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09
(65)
2008
(39)
2005
(21)
1999
(18)
1998
(18)
1993
(12)
1992
(8)
1989
(19)
1984
(24)
1957
(3)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8)
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
(8)
书品
(7)
名作欣赏
(6)
中国典籍与文化
(3)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赣图通讯
(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
常熟高专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圣人之道
古籍整理
姚思廉
孔孟
黄永年
艺术风格
史学
汤显祖全集
应伯爵
目录学史
周亮工
图书馆分类法
唐
吴澄
中医药
作品
古籍辨伪
陈自明
中国古代史
初中
戏曲研究
固体电子学
大型
嘉靖
古籍版本
历法
俞平伯
怀念
王安石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曾巩的“目录序”及其对古籍整理的贡献】搜索到相关结果
18
条
曾
巩
在校雠史上的
贡献
作者:
葛怀东
来源:
常熟高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
巩
古籍整理
古文献学
校勘
描述:
历来有关
曾
巩
的研究与评价,较为侧重于他的文学成就,对于他在
古籍整理
方面的
贡献
却论及很少。本文论述了
曾
巩
馆阁时期的校件活动,分析了他从事
古籍整理
的条件及校件方法,从而展示出其在校件史上的
贡献
。
曾
巩
整理古籍的活动与影响
作者:
葛怀东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
巩
整理古籍
战国策
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
古籍整理
读书志
姚思廉
目录
欧阳修
描述:
曾
巩
整理古籍的活动与影响
从事
古籍整理
须有敬业精神:读《汤显祖全集》有感
作者:
程毅中
来源:
书品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全集
中国
古籍整理
描述:
从事
古籍整理
须有敬业精神:读《汤显祖全集》有感
曾
巩
与读书岩
作者:
赖黎明
来源:
知识窗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曾
巩
与读书岩
曾
巩
历史学说综述
作者:
王志略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
巩
历史学说
历史发展学说
历史编纂理论
铭志
史学思想
司马迁
章学诚
史学目的
刘知几
描述:
曾
巩
(1019—1083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他虽以文学建树名于后世,但在当时却是“以史学见称士类”[
1
],具有较高的史学修养,清章学诚把他与刘知几、郑樵并称为“良
大明湖畔怀
曾
巩
作者:
陶锦文
来源:
江苏政协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明湖
曾
巩
济南城
大清河
主要来源
城市建设
生活用水
任职期间
为政清廉
文学家
描述:
的主要来源,为了防止大清河暴涨时倒灌入城,
曾
巩
用库银采办石料,分建了两扇水闸,既保护了水源免受污染,又使涨水有所渲泄,大大改善了济南城内的环境。
曾
巩
在济南为政清廉,爱民如
王安石与
曾
巩
交疏辨
作者:
刘成国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见
学术取向
性格因素
师道
描述:
根据王、
曾
生平的交游往来,确定二人关系的疏远,当在熙宁初年。然后由王、
曾
二人的诗文入手,结合当时时事,分析二人晚年相揆的原因,在于政见上的一系列分歧;最后则进一步发掘学术思想的歧异对于二人交游的影响
曾
巩
佚著《南丰杂识》辑考
作者:
王河
来源: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
巩
言行录
南丰
杂识
佚文
朱熹
侬智高
《遂初堂书目》
文言小说
欧阳修
描述:
曾
巩
佚著《南丰杂识》辑考
一部精心考稽、濯旧出新的年谱——评李震著《
曾
巩
年谱》
作者:
葛怀东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年谱
曾
巩
《读书记》
王安石变法
考稽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学创作风格
《
曾
巩
集》
学术成就
文学成就
描述:
一部精心考稽、濯旧出新的年谱——评李震著《
曾
巩
年谱》
中国宋学的历史
贡献
作者:
姜国柱
来源: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宇宙万物
本体
“理”
“太极”
吕祖谦
陆九渊
王安石
朱子语类
象数学
心即理
描述:
宋学主要是指宋代学术与文化。宋学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其思想的高超.理论的成熟,体系的完整,层面的深广,影响的巨大等,都是同时代世界学术思想中所仅见的,许多思想、理论至今仍有其学术和价值与影响。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