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个性化唱词的英译研究
作者:任延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个性化  唱词  英译 
描述:有个性化的唱词。《牡丹亭》的主要故事情节集中在了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身上,而他们也正是个性特征最为明显的人物形象。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分四章来分析译文中对于各个人物个性化唱词的翻译。第一章写杜丽娘唱词中的“美”。她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美,典故美,节奏美。翻译中应当通过对其中意象的展现及意象之间的有效组合来体现其意象美;典故美也要在译文中呈现出典故并在必要时可向译语寻求相应的表达方式;节奏美则重在突出节奏上的美感以体现其感染力,而不是偏重于过多细节的翻译。第二章写男主人公柳梦梅唱词中的“智”。他的“智”分别表现为遣词用字,典故古语的活用和譬喻。遣词用字的翻译应当着重突出重点字词的巧妙运用并适当地进行变换;翻译诗词典故的活用则要突出典故古语与其言辞的互相渗透;譬喻则应在译文中将本体喻体明白地展现给译文读者。第三章写丫鬟春香唱词中的“俏”。她的“俏”体现为对话中的谐音和环环相扣、打油诗以及词语对应。谐音的翻译应当选取“和而不同”的词语来表现;环环相扣则要求译文的上下文之间互相衔接;打油诗的翻译重在形式及词语的通俗性;翻译词语对应时则要呈现出相互对应的词语并保证语义畅通。第四章写私塾先生陈最良“迂”。他的“迂”主要表现为他的自嘲,思想僵化和牵强附会。自嘲的译文应当诠释出其自嘲的语义;思想僵化的翻译可以运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来体现;牵强附会则要求翻译时要重点运用形式相似但语义差异较大的词语诠释。只有将人物个性化的唱词在译文中予以展现,才能为译文读者提供与原文表达效果相似的译文,从而使译文读者感受到《牡丹亭》的艺术魅力。
论二晏的诗化特点
作者:唐红卫 阳海燕  来源: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几道   
描述:文学史上一流的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均喜欢寓以诗人句法写,具体表现在大量运用对句、大量化用诗句、大量运用典故,从而提升了的审美价值和抒情功能,使向诗逐渐靠拢。
《牡丹亭》中文化含义英译处理
作者:刘玉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 关键词:《牡丹亭》;文化含义;翻译 [ 中图分类号]:I20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62-01 本年度有幸拜读了曼
的音乐性教学小议:以二晏为例
作者:唐红卫 阳海燕  来源:新余高专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几道    音乐性 
描述:作为音乐行家、词坛高手,晏殊、晏几道父子十分注意与音乐的结合,在词牌的承用创新和具体声韵的选择安排两个方面力求妥帖恰当,从而使其颇具可歌性。
情真意切 淡语婉:晏几道赏析
作者:熊英  来源:时代文学(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晏几道  小山  小山      黄庭坚  黄庭坚  晏殊  晏殊  叶嘉莹  叶嘉莹  花间  花间      红烛  红烛  主要特色  主要特色 
描述:晏几道,字书原,号小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词人,和其父晏殊并称"二晏",著有《小山》。当同时期的苏轼、黄庭坚等词人沿着拓展境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耿介孤傲的晏几道则仍按照晏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
情真意切淡语婉:晏几道赏析
作者:熊英  来源:时代文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晏几道,字书原,号小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词人,和其父晏殊并称"二晏",著有<小山>.当同时期的苏轼、黄庭坚等词人沿着拓展境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耿介孤傲的晏几道则仍按照晏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
目的论视角下《牡丹亭》典故英译的对比
作者:黄采苹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目的论  目的论  牡丹亭  牡丹亭  源语文化  源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描述:,得出如下结论:(1)目的论可用于分析戏剧文本的翻译;(2)译者不同的目的导致了译本的差异.
谐或误读(组诗)
作者:李海洲  来源:山花:上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组诗  误读  王安石 
描述:王安石或纸上尘 老去了首都 六朝旧事里灰鹳鸟中庸的愿望 这入对皇帝的汴梁 宠辱了八年 首辅开始用中药 去医治天下的身子
翻译·文化·美感:以英译《牡丹亭》诸版本为例
作者:周韵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译  翻译  文化  文化  美感  美感  “三美”原则  “三美”原则 
描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西里尔.伯奇、中国学者张光前和汪榕培曾先后将明代汤显祖的著名传奇剧本《牡丹亭》译介到西方世界,功德无量。以许渊冲先生译诗"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原则衡量。三位《牡丹亭》译者权衡利弊,创造出风格各异的三个译本,使西方世界感受到400年前中国的精致生活。
论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选集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
作者:陈橙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英译选集  经典重构  白之  刘绍铭 
描述:英译方面的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未来文选编译的参考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