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
图书(20)
报纸(1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0)
地方文献 (2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24)
2013(3)
2012(4)
2011(9)
2010(5)
2009(6)
2008(4)
2002(2)
1997(1)
1959(1)
按来源分组
文史杂志(2)
文艺评论(1)
中国医刊(1)
北京支部生活(1)
古典文学知识(1)
家庭医学杂志(1)
中州统战(1)
七彩语文(小学中高年级)(1)
东海中文学报(1)
文史知识(1)
我国古时的亵
作者:魏忠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我国古代  马桶  文明发展  说文解字  小便器  先秦典籍  周礼  西京杂记  厕所  职责 
描述:厕所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广泛使用的便溺之,叫做亵。亵的名称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周礼·天官·玉府》中讲到玉府职责时,有掌王之燕服、衽席、床笫、及亵
以《周礼》论青铜「旅」
作者:暂无 来源:东海中文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两周青铜器铭文  旅彝  陈设  Zhou  Li  Zhou  Dynasty  bronze  ware  inscriptions    vases  to  display 
描述:以《周礼》论青铜「旅」
三星堆遗址铜“龙柱形”应是“羊柱形
作者:钱玉趾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  柱形  柱形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出土  出土  护柱  护柱  祭祀坑  祭祀坑  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  文物  文物  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  封面  封面 
描述:"龙护柱"称为铜"龙柱形",并刊出正视、侧视、后视三幅线描图(图20,KI:36)。
”的何止是酒?:《元日》中的“
作者:蒋智斌  来源:七彩语文(小学中高年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日》  思想感情  寓意深刻    王安石  描写  文笔 
描述:《元日》写在王安石第一次拜相之前。这首诗借描写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他锐意改革的思想感情。诗中“千门万户疃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己成为千古佳句。整首诗让人感觉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的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党的关怀人心
作者:齐国强  来源:中州统战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野县  张铭  中国  社会福利  河南 
描述:党的关怀人心
春风不是总送
作者:戴廷荣  来源:家庭医学杂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摄生消息论  消化性溃疡  风性善行而数变  冷暖气团  天气特点  王安石  前列腺肥大  支气管哮喘  古代诗人  寿亲养老新书 
描述:开又被风吹落。” 我国大陆的春季冷暖气团,东西气流交替频繁,天气特点为时而冬冷型,时而夏热型,忽而干燥,忽而阴湿;气压亦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早
春风送
作者:暂无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家  风送  春节  爆竹  米芾  王安石  宋代诗人  民间习俗  屠苏酒  生活细节 
描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见图一)的名作《元日》。“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称“春节”,宣示着春天到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通过燃放
大山深处
作者:李爽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生  大东沟  平谷区  农家乐  村民  村官  黄松  工作室  信息  结实 
描述:4月27日,平谷区黄松峪乡大东沟村的第一家"农家乐"红红火火地开张了。人手不够,25岁的大学生村官张伟建"改行"当起了"跑堂的",忙前忙后张罗着客人。瞧他那黑黑的脸膛,结实的身板,忙里忙外的劲儿,还以为他是村里哪家的后生呢。
秤杆式弹性自动煎药
作者:李天飞  来源:中国医刊 年份:195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煎药  研究制造  弹性  自动  节省人力  药液量  使用方便  秤杆  吴炳  刻度 
描述: 秤杆式弹性自动煎药是零四二一部队独立二分队韩登毅、吴炳南二同志共同研究制造成功的。它的优点是使用方便,节省人力,能够煎出准确的药液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一、煎药前,先将秤砣调整至适当重量的刻度
宋明理学中道问题的生命哲学思考
作者:孙玉明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形而上  形而下  宋明理学  哲学体系    阴阳二气  生命哲学  伦理道德  陆九渊  生命本原 
描述:《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形而上者"即有形之上,实则无形者称之为"道","形而下者"即有形者为""。这一简短的阐述中出现了"道"、"形"、""、"形而上"、"形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