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几道:伤心人的感伤写作
作者:于东新 唐雪琼  来源: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几道    感伤 
描述:上 ,他借助了“追忆”与梦境 ,借助于章法上的顿挫多姿以及语言上“字外盘旋 ,句中含吐”等艺术手段 ,并且注重向诗歌和慢长调学习 ,从而使传统的令在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上超越《花间》 ,呈现出
几道和他的《小山
作者:蔡欢江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感伤  感伤  歌妓  歌妓          冲突  冲突 
描述:,我们看到了词人那颗痛苦、无奈而又倔傲的灵魂。而无论是几道中的感伤情调、几道与歌妓的交往、还是几道中对梦与酒的描写,都与几道和现实世界的矛盾与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
殊《蝶恋花》(槛菊愁烟)
作者:锺振振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蝶恋花》    宋朝    文学评论 
描述:蝶恋花[宋]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关于这首,有两个需要探讨
几道与纳兰性德之比较——兼论二人作中的生命意识
作者:李雷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几道  纳兰性德  生命意识 
描述:学史上宋代词人几道与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均属纯情词人,几道对纳兰性德的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文章比较了两位同人在身世、秉赋、个性、才情、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许多相同与相似之处,并探析了二人作中
《阳春集》、《珠玉》异同辨
作者:胡淑慧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冯延巳  冯延巳          阳春集  阳春集  珠玉  珠玉 
描述:冯延巳、殊是体发展史上两位重要词人,且其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首先,《阳春集》、《珠玉》基本上属于"酒席文学",冯、所采用的仍是花间所肇始的传统艳情题材;其次,冯、二人
几道《临江仙》
作者:郭英德 侯登峰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几道  回忆  琵琶  相思  落花  独立  过去  文字书写  混沌  赏析 
描述:
小山梦象象浅说
作者:文珍  来源:琼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几道    抒情  情感  “梦“  意象 
描述:小山梦象象浅说
《才子牡丹亭》的历史意蕴
作者:江巨荣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震生  吴震生  程琼  程琼  以史论曲  以史论曲 
描述:久即遭禁毁 ,存世极稀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始予关注
人类灵魂的焦虑与挣扎——试论殊《珠玉》的生命意识
作者:田干生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  珠玉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描述:《珠玉》中绝大部分作品是殊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也是人类面临生死问题时灵魂焦虑与挣扎的真实记录。传统所谓“无病呻吟”、“耽于享乐”的评价是不符合《珠玉》的实际的。
论陆九渊“心即理”的真实意蕴
作者:谭清宣  来源: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即理  心理合一 
描述:“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心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陆九渊在宇宙本体和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一命题。“心即理”的真实意蕴在于心理合一,而且与朱熹“心与理一”论相比较,这种“心理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