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003)
学位论文
(526)
图书
(119)
会议论文
(54)
报纸
(3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86)
地方文献
(158)
地方风物
(120)
非遗保护
(34)
才乡教育
(17)
宗教集要
(12)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112)
2012
(137)
2011
(135)
2009
(109)
2008
(98)
2007
(110)
2002
(49)
1999
(44)
1995
(24)
1988
(17)
按来源分组
其它
(618)
晋阳学刊
(4)
大观周刊
(3)
文史杂志
(3)
中华文化画报
(3)
中原文物
(1)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1)
励耘学刊(文学卷)
(1)
相关搜索词
传播
教育
折子戏
古典主义
古文尚书
个性解放
女读者
开封城
异曲同工
失意
中国古代
妇女教育
国子监
研究
历史教材
临川
礼记
音乐史
饮食
陆九渊
佛教观
影响
创作方法
戏剧文学评论
创作心理
元杂剧
诗歌
变法
回顾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明清研究】搜索到相关结果
112
条
“闺阁中多有解人”―《牡丹亭》与
明清
女读者
作者:
谢雍君
来源: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读者
牡丹亭
阅读
生命内涵
明清
描述:
女读者来说具有特殊的生命内涵。
《牡丹亭》与
明清
女性情感教育
作者:
谢雍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学研究
妇女教育
研究
中国
明清
时代
描述:
《牡丹亭》与
明清
女性情感教育
李煜与晏几道词对比
研究
作者:
王爱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煜
晏几道
词
对比
研究
描述:
中展现出生命意识。李煜词从伤春悲秋的季节感、时间的心理化、时间的对立性三种模式中表现出对生命不可逆过程的沉重感伤,而晏几道则主要从对往昔的怀恋与对立别的不堪重负两个方面寄托自己对认识变迁的惋叹。 二、李煜与晏几道真善美个性中凸现出生命意识。因为从人的精神结构的价值形态来看,人精神的完整结构不只是善,也不仅是真,而应是真善美的统一。 三、 二人生命享受中显出了生命意识。 四、二人词中表现出了生命意识的不同侧面。李煜词侧重从个人的遭际表现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晏几道则侧重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表现个人的独特生命感受。 尽管李煜与晏几道性情中颇多的相似造成了他们生命体验的很多共同点,但二人把他们的生命体验融铸于词时却运用了迥异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使他们词作的艺术特色明显不同。 一 、抒情主体不同。李煜词摆脱了代言体的羁绊,而晏几道词没有跳出代言体的窠臼。 二、李煜与晏几道词中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不同。李煜后期词情胜于景,而晏几道词则更多是情景交融。 三、李煜与晏几道词具体的抒情方式不同。李煜后期词直抒胸臆,而晏几道词则沉郁婉曲。 四、两人词意象构成方式不同。李煜后期词意象阔大,概括性强,而晏几道词的意象则是轻柔微小。 五、语言艺术特色不同。李煜词的语言精炼而自然,而晏几道词语言则较重修饰。 总之,李煜与晏几道都是那么优雅脱俗,又是那么真诚、率直、厚道而宽宏。他们的人与他们的词一样都具有超过常人的审美意义。
牡丹亭:案头与场上
作者:
叶长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牡丹亭
研究
描述:
牡丹亭:案头与场上
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
作者:
王素美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吴澄
理学
研究
描述:
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
美国的迷思 为何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而美国经济停滞不前
作者:
美
法兰克·纽曼
龚元元
朱珠
翟小萍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研究
美国
描述:
本书按照逻辑顺序展开。采取的不是实证的方法,没有在数据模型之上呈现相应的结论……
陆象山教育学说
作者:
余家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陆九渊
1139
1193
教育思想
研究
描述:
陆象山教育学说
梁启超评王安石
作者:
梁启超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王安石
1021
1086
哲学思想
研究
描述:
梁启超评王安石
李灏深圳工作文集
作者:
李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社会主义建设
研究
广东
深圳市
文集
描述:
李灏深圳工作文集
从
明清
《牡丹亭》评点看“情”的嬗变
作者:
李克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戏曲评点
杜丽娘
情
描述:
“情”的阐发是
明清
戏曲批评家热衰谈论的重要话题.笔者以
明清
关于《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通过考察“情”在明清两代的嬗变,揭示了汤显祖所标举的“情”在
明清
士人那里经历的三重变奏,而这种变奏既与
明清
时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