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播新闻应是"浓缩铀"
-
作者:崔正来 来源:中国广播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广播节目 新闻
-
描述:广播新闻应是"浓缩铀"
-
法应是真善美的统一
-
作者:邱本 来源: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根本内容 真善美的统一 以法律为准绳 诚实信用 真理性 法的实施 合目的性 客观规律 追求真理
-
描述:法应是真善美的统一邱本一、法应是真真是法的本质属性和重要价值,即所谓的“法度者,正之至也。”①法的一个根本内容和目的就是对真的不懈追求和不断确认。法的制定目的之一是为了求真。在很早的时期,霍拉斯
-
新闻不应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
作者:李国倩 崔新玉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闻通讯 采访过程 新闻述评 写作难 记者工作 报告文学 深度报道 专家教授 写过程 新闻评论
-
描述:新闻不应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李国倩,崔新玉干记者这一行,整日工作只有四个字,那就是采访和写作。但采访和写作究竟哪个更重要?干记者年头越长,对这“采、写”二字就越发觉得份量不同。在大学学新闻课时
-
人大新闻应是记者关注的“焦点”——访《长江日报》记者何建新
-
作者:田晓杏 来源:楚天主人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大常委会 新闻性 特殊地位 独家新闻 新闻记者 人大工作 焦点 长江 人民当家作主 显著性
-
描述:人大新闻,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新闻记者关注、捕捉的‘焦点’,这是人大常委会特殊地位决定的国长仁日报政文部记者杀汁,今逮件白,00月了他犷一番交谈,使人受益匪浅。年只日公开JZ,孚月女子已孟苦丈小丫才十
-
应是“沸沸扬扬”
-
作者:赵笑康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八一队 用词不当 体制转型
-
描述:第4版《八一队体制转型不能冒进》:“谈到前几天在此间闹得纷纷扬扬的郝海东转会未成一事……”句中“纷纷扬扬”用词不当,应是“沸
-
散文应是……
-
作者:周熠 来源:散文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散文 生命激情 雷电 本真 古流 流向 开花 界定 美学 投射
-
描述:欢离合投射其中,或隐或现,或浓或淡。换言之,在散文的古老而现代的河流里,无不折射倒映出人生、社会、自然、美学、哲学……大千世界、百
-
编辑应是读书人
-
作者:王建辉 来源:编辑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编辑出版部门 读书人 编辑工作 三重境界 进行时态 传教士 《唐诗小札》 服务能力 三十年代 高级知识
-
描述:文章中说到几个人给他的印象,“还有韩中民和吴道弘都是勤奋好学,爱书成癖的年轻人”。 爱书是一种情感。编辑作为一种职业,与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要受到书的熏陶,书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是别样东西不能替代的。要有一种爱书的情感,先得是一个爱书人。天生一片爱书之心,这是编辑作为读书人的第一重境界。 爱书人或者爱书家做为一个词的提出,专利属于叶灵凤,见之于他的《读书随笔》。陈原则多次谈到,编辑出版人尤其是出版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书迷。邓蜀生用书生这个词。我读过一篇他的文章,说到最重要的是,我们人民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从来都是由学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担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书生”。书生一般说来是读书、知书、爱书的人,故而常要求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也应具备读书、知书、爱书的素质。邓的话说得让人向往。眼前的例子还有一个。姜椿芳...
-
督查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
作者:暂无 来源:办公室业务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督查工作 果业开发 领导干部 减轻农民负担 督促检查 沿线生产力布局 农民负担反弹 工作部署 1995年 工作落实
-
描述:的作用。 ——督查能够促落实。 1995年,地委、行署把果业开发作为京九铁路沿线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提出了全年完成新增果园20万亩、今后五年内新增果园150万亩的目标。为此,年内地委对果业开发进行了三次大督查,连续发出督查通报5次,真正做到正在落实的查进度,已经落实的查效
-
应是“延伸”不是“沿伸”
-
作者:顾秀华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岸线变迁 《新民晚报》 见证
-
描述:《新民晚报》1995年11月15日第11版《浦东第一树》中有一段话:“它是浦东海岸线变迁的见证,它看着浦东逐渐变大,海岸线向远处沿伸。”这里的“沿伸”似应是“延伸”。
-
应是“吴侬软语”
-
作者:袁诹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方言 吴侬软语 吴语 评弹 苏白 专刊 文化
-
描述:第22版是文化消费专版。其中有个栏目,栏名为“吴言侬语”,专刊评弹演出消息。 “吴言”,不难理解,指吴方言,这里指评弹表演所用的苏白。“侬语”则颇为费解。 侬,在古代吴语中是第一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