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漫灭”不“可”吗?
作者:西塞山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王安石  文字  名称  花山  读作  模糊  注释  三期  褒禅山 
描述: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
既已“漫灭”何又“可”?
作者:向新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花山  模糊  文字  注解  通用教材  褒禅山  名称  直译  高中 
描述:一下: 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磨灭。〔按:不可辨认。〕唯独有文字还可以辨认。退一步讲,
就欢迎台湾学者参加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讨论会刘大年向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就欢迎台湾学者参加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讨论会刘大年向
读王安石《明州》修刻漏铭
作者:寒竹  来源:宁波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读王安石《明州》修刻漏铭
亭外的旁白-看北方昆曲剧院排《牡丹亭》
作者:陈朗  来源:人民戏剧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林黛玉  昆曲  薛宝钗  大观园  汤显祖  曲词  旁白  杜丽娘  演出 
描述:林黛玉不大喜欢戏文,其戏剧知识难与薛宝钗相比,在进入大观园之前,她应还未读过《牡丹亭》。但她却凭一双耳朵,能够辨别、体会从梨香院风送过来的曲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并深受感动,案头书与场上曲在这里取得了心声交融。是音乐曲词之功,还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