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耐住寂寞 守得云开:记我国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
-
作者:廖芳芳 来源:卫星与网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适应控制 宏 专家 控制领域
-
描述:得很大成功,是个必然!从一开始选择,吴宏鑫院士就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甘心坐十年冷板凳。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更是避开了许许多多的的诱惑和机遇,始终如一地坚持专业研究。
-
为"猛士"烙上中国印的人:记我国著名汽车研发专家、猛士总设
-
作者:贺铮 来源: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汽车研发 总设计师 中国 黄松 专家 东风汽车公司 汽车工业
-
描述:黄松,“中国悍马”、“猛士”的缔造者,多年来为东风汽车公司和我国的汽车工业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了重大成就。
-
加拿大专家:开设分校不应是加摹大大学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
作者:暂无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国际化 加拿大 分校 国际竞争力 专家 高校
-
描述:据加拿大《环球邮报》2012年10月15日报道,虽然加拿大大学国际竞争力不敌英美。各高校争相提升国际竞争力,但是对于在海外建设分校依然持谨慎态度。
-
“专家服务基层·走进济阳”活动成功举行 黄麟英出席并讲话
-
作者:暂无 来源: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专家 服务工作 基层服务 发挥作用 社会保障 经验做法 工作站 人力资源 工作机制
-
描述:单位能最大程度地受益于专家的技术指导,辐射周边更多的
-
易误解的五大文史常识
-
作者:郭灿金 张召鹏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伯劳 常识 周礼 燕子 公室 分飞 明朝 真正意义 药材 比喻
-
描述: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
吴彤:与血液结缘的献使
-
作者:李天舒 来源:名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血液学 造血干细胞移植 国际性 血液病 专家 中国
-
描述:多年来,国际性血液学盛会——美国血液年会往往是欧美专家的“专场”,亚洲专家寥寥无几。而从1998年开始,一个来自中国的优雅身影开始频频出现在这一盛会上,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展现中国在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
-
独游山寺
-
作者:刘斧 杨振中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史 金陵 王安石 古地名 南京市 临川 江苏省 文化常识 东西 双人
-
描述: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①。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②。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③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④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
-
班主任应是心理疏导专家
-
作者:罗晓惠 来源:现代阅读(教育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主任 心理疏导 因材施教
-
描述:作为班主任,应是心理疏导专家,要走进学生心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唯其如此,学生才会对班主任既敬畏,又信服。学生才会既循规蹈矩,又充满活力;既积极上进,又青春美丽。
-
名老中医药专家刘绍贵
-
作者:暂无 来源:大众卫生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刘绍贵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医院药剂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医院中药管理学会委员,湖南省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新药评审委员。从业40
-
专家研讨刘绍棠乡土文学
-
作者:饶翔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今年是刘绍棠逝世15周年,“刘绍棠乡土文学暨纪念《讲话》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就刘绍棠的美学思想、艺术追求、文学成就,及其创作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实践等话题展开研讨。
与会者认为,刘绍棠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对《讲话》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