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试论曾巩杂记文的特色
作者:王正兵  来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杂记文  特色 
描述:“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曾巩受人争议最多。解读《元丰类稿》中的三十四篇杂记文 ,总结其艺术特色 ,既有助于理解曾文雍容平和的独特风格 ,也有助于重新认定曾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
作者:张青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生之仁  生生之仁  言志  言志  情理统一  情理统一  养亲齐家  养亲齐家  忠君忧国  忠君忧国  壮志  壮志  难酬  难酬  师友至交  师友至交  传承  传承  格调  格调  学古  学古  开启  开启  尚真  尚真  通变  通变  务奇  务奇 
描述:雅正、理性、冷静、深沉的 特色。虽然汤显祖在诗歌创作中力主“情生诗歌”,认为情是诗歌创作的原动 力,而很少关于“言志”的论述,但通过分析他的诗歌作品便可发现,其作 品中所
杜甫《同谷七歌》的抒情特色
作者:陈子建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抒情  组诗  七言  诗选  诗歌创作  胡应麟  古代诗歌  长歌  作品 
描述:《杜甫传》),“千古少有的诗篇”(朱东润《杜甫叙论》),为历代杜诗论者所激赏。故此,本文拟以前贤时彦的评点论说为参考,就其感人至深的抒情特色作一番梳理和阐发探讨。一、愤懑悲楚、哀壮激烈的身世家国之感
周代狩猎文化述略
作者:黄琳斌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狩猎文化  《诗经》  《周礼  周人  周宣王  狩猎诗  吕思勉  社会生活  环境保护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 
描述:人的狩猎活动,其中有13首诗直接涉及狩猎,它们分别是《国风·周南·兔》、《召南·野有死麇》、《召南·驺虞》、《郑风·叔于田》、《郑风·大叔于田》、《郑风·女曰鸡鸣》、《齐风·还》、《齐风·卢令》、《齐风·猗嗟》、《秦风·驷■》、《小雅·车攻》和《小雅·吉日》,而直接描述农田生产的诗篇仅8首;此外,《豳风·七月》涉及耕田、狩猎、蚕桑、酿酒等生产生活各个部门。从数量上看,狩猎诗比农事诗占较大的优势。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我们固然不能简单地从这个数量对比中断定狩猎在周代经济生活中唱主角,但它至少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周人对狩猎的重视程度。再从这13首狩猎诗本身分析,其主人公涉及天子、诸候、士大夫和庶民等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其感情倾向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狩猎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猎手技艺之高超、田猎场面之盛大不断受到赞美,可见...
保持优势,发展特色,努力创建为军队服务的著名医科大学——王
作者:暂无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第三军医大学  办学特色  办学思路  王谦  访问录  高等教育 
描述:保持优势,发展特色,努力创建为军队服务的著名医科大学——王
格调 风神 神韵——胡应麟《诗薮》的理论特色
作者:刘德重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诗薮  格调  风神  神韵 
描述:向“神韵”说演变的轨迹。这构成了《诗薮》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论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
作者:夏寒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玉璧  良渚玉器  《周礼》  考古研究所  玉琮  墓葬  文物考古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  王明达 
描述:论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
徽州文化与徽学漫谈
作者:卞利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人  汤显祖  明代  戏剧家  徽州文化  含义  徽学 
描述:景观,倾倒了无数游客,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似乎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
提升文化品位 建好六大公园
作者:罗大林  来源:贵阳文史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品位  樱桃  文化  《梅花》  饮食文化  布依族人  花开放  金阳新区  儿童公园  王安石 
描述:贵阳市计划建设第二环城林带,并拟建设6座分别以桂花、梅花、樱花、玉兰、杏花及竹子为主题树木的公园。为提升这些公园的文化品位,中共贵阳市委副书记罗大林亲自撰文,连续在《贵阳日报》发表,本刊征得作者同意
刘绍棠文学创作文化意蕴初论
作者:朱旭晨  来源: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文学作品  文化意识  乡土文学  文化主题内涵  外在表现形式 
描述:刘绍棠文学创作体现了浓郁的运河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从刘绍棠主体文化意识倾向的生成、作品文化主题内涵和作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三方面探讨刘绍棠作品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