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9)
图书(37)
报纸(21)
学位论文(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05)
地方文献 (30)
才乡教育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10)
2012(10)
2011(16)
2010(11)
2009(13)
2007(14)
2006(20)
2005(17)
2004(7)
1999(9)
按来源分组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3)
科学咨询(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中国体育(2)
科学咨询(下旬)(1)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1)
湖南教育(1)
广东艺术(1)
剧作家(1)
中文自修(1)
经典是最好的教材
作者:齐宏伟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典  陀思妥耶夫斯基  雅斯贝尔斯  教材  人文主义  白鹿洞书院  教育理念  朱熹  比较文学  陆九渊 
描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熏陶成"律法之子",不管身处何方,血管中都流淌着经书的血液,使这个民族,哪怕历经近2000年的流亡漂泊,仍能凝聚成国。
“金牌意识”不应是官员目标
作者:魏纪中  来源:中国体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官员  官员  意识  意识  金牌  金牌  全运会  全运会  体育发展  体育发展  媒体  媒体 
描述:山东全运会胜利闭幕,然而在全运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全运会还该不该要,全运会究竟对中国的体育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又在某些媒体上讨论起来,有媒体的朋友要我发表看法。
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作者:修海林 李吉提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欣赏  中国  高等学校  教材  音乐史  中国  高等学校  教材 
描述: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汤显祖戏曲讽世意识的成因探析
作者:黄三平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诗文集  讽世  戏曲创作  临川四梦  讽刺  意识  人性  思想基础  社会现实 
描述:汤显祖(1550~1616)的戏曲蕴含强烈的讽世意识,"临川四梦"都具有"对社会现实的热嘲冷讽"[1],其讽刺的内容丰富,讽刺指向官场、时政、理学礼教及人性人情。"四梦"贯穿了讽世意识,且其讽刺力度
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作者:修海林 李吉提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西方国家  高等学校  教材  音乐欣赏  西方国家  高等学校  教材 
描述: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一个“情”字催生的青春意识——对汤显祖《牡丹亭》的思索
作者:王瑾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汤显祖  牡丹亭  人情人欲  意识  寻梦  明代戏曲  作品  人性  代表作 
描述: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亦是明代戏曲史上最出色的作品。其故事取自《杜丽娘慕色还魂》,《牡丹亭》的故事由一个情字唤起青春意识的觉醒
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音乐史论公共课系列教材 西方音乐通史
作者:姚亚平 凌宪初 刘津德 宋丽丽 叶松荣 毕明辉编写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西方国家  师范大学  教材 
描述: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音乐史论公共课系列教材 西方音乐通史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作者:肖康舒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  民族忧患意识  竞争能力  语文教学  王安石  重要性  积极进取  教育学生 
描述: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材所注“《临江仙》词意画”的质疑
作者:孙延喜  来源: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江仙》  词意  教材  质疑  唐诗宋词  高中语文  晏几道  教科书 
描述:《临江仙》词意画”的小注。但画中是一位女子独立,与整篇词意不符合。在这首词之后选这幅画,这对学生理解全词产生了障碍。 这首词独立的当是抒情主人公即词人。从事理上分析,作者思念一位飘零的歌女,但情人已不知去向,那独立的只能是自己。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怀着浓浓的相思,做了一个相见的梦,梦后回到现实,情人已人去楼空
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
作者:丁昌萍  来源:科学咨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介作用  学生  教师  英语学习  交流  教材  实际教学  语法 
描述:b.sth.”的双宾语结构,若遇见“向某人解释某事”这个短语,90%以上的学生都会译成“explain.sb.sth.”(应为explain to. sb.sth.)。所以,适当的语言形式(即语法)应在运用中、在篇章阅读中由教师去引起,让学生有规律地不断体会,进行自我总结;再由老师简要归纳,最后为他们所掌握。如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我先从形容词修饰名词入手,然后教学生去收集相当于形容词的句子。在我不断以作业形式的督促和批改中,他们都能找出一个句子中的完整的定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