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春明讲的两个故事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科技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商业模式 故事 设计师 俱乐部 创始人 案例 训练
-
描述:用指名道姓。如何?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关于气味的故事
-
作者:董凡 来源:收藏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气味 王安石 味道 故事 割草机 青草 记忆 梅花 少年 情景
-
描述:于是会没缘由地对旁边的人说:下辈子咱割草去得了。还比如傍晚经过僻静的胡同,高墙内溢出的花香会让人驻足停留,思绪随着花香飘散,心想高墙内会是怎样香艳弥漫,呆立良久也回不过神来……还有还有,楼道里传出的炖肉香味,那香料混合的肉香会把胃口里沉睡最久的馋虫勾起来,于是一边咽口水一边艳羡地自语:“谁家炖肉?这么香……” 气味总是会让我产生很多联想,记得小时候很喜欢去住在解放前的老公馆里的邻居家,那里有用了很多年的红木家具。
-
中国情结与女性故事: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访谈
-
作者:卢俊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国华裔 小说创作 曾祖父 中国文化 故事 牡丹亭 小说作家 雪花 作品 洛杉矶
-
描述:电影《雪花和秘扇》在中国的热映使同名小说作家邝丽莎逐渐进入国内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界的视野。1995年至今,邝丽莎一共出版了8部小说:在《在金山上》(1995)是其第一部也是备受赞誉的作品,取材于其曾祖父邝泗的移民历史;以当代中国为背景的红色三部曲《花
-
莲池币
-
作者:陈纸 来源:文学界(原创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鼎盛时期 曹洞宗 故事 和尚
-
描述:堂面向静江,夜里水月相映,寂印禅心,故后改名水月庵。 几面竹篱黄墙,半截乌瓦飞檐,水月庵悄悄藏身于浓浓绿阴之中。沿着锈蚀成了青绿色的砖儿,穿过圆镜似的院门,一跨脚,便没入一片古雅幽深之中了。庵院内,但见天井幽深,菩提修长,只感凉韵扑面,气象清森。只消站立几秒钟,便有钟磬响起;再一侧耳,又似有几丝木鱼钲钹的残声,从女墙顶上传出。响声中,分明还有另一种声韵,那是风吹竹叶之声,若有若无,悠远静谧。 风声漫过院墙,飘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烛光闪耀,轻烟萦绕,梵音乐声,浸于香火之中,尽透洁白微妙之意。大雄宝殿下,有一方形香炉,香炉后有一池,池中有龙龟相缠的一座石雕,故称龙龟池。 龙与龟,本不是同一物,却不知何故,偏偏塑成不同的身子连着同一张嘴,两条身子盘得紧紧,一张嘴张得大大。
-
少年已乘黄鹤去
-
作者:李伟松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少年 黄鹤 故事 题记
-
描述:我相信他会回来,也许明天便会回来。——题记 我想写一个温暖的如同春日阳光般的故事,关于那个在田野里奔跑的小小少年,关于乡村,还有那在田埂上随风飘摇的狗尾巴草的故事。如若,残酷的现实已令你对生活
-
一个装故事的地方
-
作者:拉雅 来源:中华民居(中旬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讲故事 大顺 双江 地方 摄影 家庭 演出 重庆市 大重庆 文艺活动
-
描述:双江从来都不缺故事。每一座杨家大宅的深深庭院里都有说不完的剧情,每一座曲径通幽的小路上都有道不完的故事。茶楼里打麻将的喧嚣声,菜市场卖东西的吆喝声,坐在街边裹毛线的大妈,他们都是双江的故事,双江人
-
《牡丹亭》背后的故事
-
作者:暂无 来源:南充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 梁洪源摄
继大型红色经典歌剧《江姐》之后,我市今年“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系列活动引进的又一精品力作——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合作创演的大型舞剧《牡丹亭》于9月12日晚,在南充大剧院进行了首演,并取得空前成功。当晚,在《牡丹亭》演出前,记者到幕后探访了
-
嗟!介甫
-
作者:唐郭森 来源:环境经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警世通言》 王安石变法 宿命论 故事 开篇
-
描述:《警世通言》中有这么一卷,讲了王安石变法的种种不好,以及其自身因冥冥报应而殒身饮恨的故事。明明白白透出一种宿命论,因循守旧的思想也以正派善良成为主意,之外就是一点惜才之意。另外在开篇顺带说了
-
“画中人”型故事探析
-
作者:臧卢璐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事类型 画中人 牡丹亭
-
描述:"画中人"是我国古代民间故事中一个有趣的故事类型,讲述被绘在画中的女子竟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走出画像,与凡间的男子喜结连理,表达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探讨《牡丹亭》里的画中人
-
不是为一只虱子求情
-
作者:余显斌 来源:社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人笔记 古代文人 王安石 小动物 故事 记载 风雅
-
描述:这是宋人笔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王安石不修边幅,所以,身上卫生就不太好,衣缝中就寄养了些小动物,跳蚤啊虱子啊什么的。好在,这是古代文人的风雅之事。也无人大惊小怪。否则。就不会有个成语叫“扪虱而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