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419)
报纸
(75)
学位论文
(31)
会议论文
(9)
图书
(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04)
地方文献
(24)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2)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4
(77)
2013
(34)
2012
(33)
2010
(28)
2008
(27)
2003
(12)
2002
(7)
1998
(10)
1997
(8)
1991
(8)
按来源分组
中国史研究
(2)
道德与文明
(2)
文学教育(中)
(1)
图书馆论坛
(1)
中国地方志
(1)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1)
内蒙古电大学刊
(1)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1)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周礼
伦理
伦理价值
价值
秩序情结
吴澄
现代汉语
向太后
判断
地方官
地标
理论
四书
司马光
反哺
孙诒让
共产党人
妇女
“临川四梦”
情感动力
国君
先秦史研究
太常寺
侦破
变法
利益
陆九渊
经世文献
咏剧诗
首页
>
根据【检索词:政治伦理价值】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情理与
伦理
: 一种历史的阶段性诠释
作者:
李建华
陈芬
来源: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阶段性
情感方式
以理节情
“心”
道德生活
情理关系
董仲舒
伦理
道德理性
陆九渊
描述:
情理与
伦理
:一种历史的阶段性诠释中南工业大学李建华陈芬情理关系始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的主题之一。就其基本思想倾向而论,历来就是重“理”轻“情”。尽管有人倡导“情理合一”的情感方式,但施之于道德
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
价值
应是现阶段我国产权界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
肖忠清
来源:
资产与产权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产权
理论
劳动
资本
价值
中国
描述:
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
价值
应是现阶段我国产权界定的理论基础
有情人不在天涯--《西厢记》与《牡丹亭》
作者:
徐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性
伦理
道德
描述:
有情人不在天涯--《西厢记》与《牡丹亭》
朱陆哲学比较研究
作者:
彭永捷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朱陆之辩
道德
伦理
描述: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绪论 宋明理学的一条主线 朱熹和陆象山都是南宋时代的大儒,他们分别是理学中道学与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而道学和心学又成为宋代理学以及整个元、明、清哲学中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学... >> 详细
《北宋
政治
改革家王安石》序言
作者:
邓广铭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北宋
政治
政治改革
变法改制
王安石变法
战略设想
宋神宗
北宋政权
保守派
描述:
《北宋
政治
改革家王安石》序言邓广铭
1
我现在刚刚把那本撰写于70年代的《王安石》的修改工作进行完毕。这次修改的幅度是比较大的。这次之所以对《王安石》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虽有不少原因,但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
《涑水记闻》的史料
价值
作者:
冯晖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宋史》
史料
价值
司马光
欧阳修
北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社会问题
通行本
语录体
描述:
《涑水记闻》(以下称《记闻》)通行本16卷是司马光的一部语录体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 《涑水记闻》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
论《紫钗记》的思想
价值
及其意义
作者:
李秋新
来源:
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思想
价值
《牡丹亭》
“临川四梦”
《霍小玉传》
艺术成就
戏剧创作
艺术价值
描述:
论《紫钗记》的思想
价值
及其意义●李秋新《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创作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几百年来,对于它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人们曾做过一些论述和探讨,但同对作者的代表作《牡丹亭》的研究
我国早期官学教育的历史
价值
作者:
陈水德
来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官学教育
民族教育
教学教法
伦理
道德教育
文字
形成与发展
《学记》
历史
价值
《周礼》
早期教育思想
描述:
的产生和完善我国先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方块体文字。但我国早期的文字却是在将遍缺乏教育的情况下,孤立地断断续续地产生,它并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文字。这可从最早孕育文字胚胎管窥一斑。如半坡遗址的陶文符号,及近期于长江流域出土的象形陶文和西安附近发掘的象形甲骨文.均属于三代以前的草创之作。然自虞夏以后,随着民族教育的兴起、文字和教育一旦结合,我国文字就摆脱了其草创阶段,而进入了其成熟阶段。我国早期教育.并非一开始就是文字教育。而主要的是靠直观式的器具教育。最初.人们以声教为形式,声教即乐教,靠日耳相传.用器乐传授。这是最易于被人所接受的便捷教法。至殷代,这种教法趋于完备,如殷代设大学、小学传教。大学田曾宗.为乐教;小学日序,为射教。射教是在乐教的基础上发表起来的,皆为器具之教。因此,殷代教育尚未完...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