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50)
报纸(349)
图书(67)
学位论文(22)
会议论文(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92)
地方文献 (312)
地方风物 (36)
红色文化 (17)
宗教集要 (17)
才乡教育 (16)
非遗保护 (11)
按年份分组
2014(189)
2013(63)
2011(132)
2010(115)
2008(92)
2006(40)
2004(34)
2001(39)
2000(31)
按来源分组
中华戏曲(6)
文献(6)
艺术百家(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福建艺术(2)
散文(2)
社科纵横(1)
新消息报(1)
戏剧学刊(1)
大众日报(1)
神来境异 错综幻化——杜甫名作《旅夜书怀》赏析
作者:陆精康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夜书怀》    赏析  杜甫  胡应麟  五律 
描述:试从三方面对其“神来境异,错纵幻化”这一特色略作分析。
忘形而得 神明而章成——王安石《游褒禅山》构思艺术探讨
作者:孙辉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游褒禅山  构思艺术 
描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一反游记常规,忘形而得,千古传诵。其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篇游记具有很高的构思艺术。主要表现在以“求思”为中心展开内容、以“求思”为文眼安排结构和以“求思”为归宿
暑天吃“苦” 醒防热毒
作者:韦辰  来源:大众健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暑天  热毒    《本草备要》  身心健康  《周礼》 
描述:夏日酷热潮湿,各种疾病易乘虚而入,若能吃些含有“苦”味的食物,有益于身心健康。史书《周礼》中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意思是说,大凡调配饮食,春天多酸味,夏天多苦味,秋天多辣味,冬天多咸味。《本草备要》也指出:“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
以古写今貌异非--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作者:王美春  来源:三角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李商隐  贾谊  汉文帝  咏史  唐代诗人  宋代诗人  比较谈  古典诗  孝文帝 
描述: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
解读画家鉴定家翟原良 笔妙意奇造
作者:诗婴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十年  书画鉴定  作品  艺术创作    中年  美术  解读  表达  文物 
描述:解读画家鉴定家翟原良 笔妙意奇造
“枕中一梦”的嬗变——从《杨林》、《枕中》到《邯郸
作者:吴海燕  来源:邯郸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枕中一梦  枕中一梦  《杨林》  《杨林》  《枕中  《枕中  《邯郸  《邯郸 
描述:通过对《杨林》、《枕中》和《邯郸》的比较来考察“枕中一梦”故事情节、人物、主旨的嬗变情况以及作品间的承继因袭,从而挖掘体味作品流传嬗变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20世纪对《南柯》《邯郸》研究概述
作者:毛小曼  来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梦  二梦  本事考证  本事考证  思想倾向  思想倾向  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 
描述:20世纪对汤显祖《南柯》和《邯郸》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本事考证、思想倾向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研究方法上除了继承传统的方法而外,还采用了西方文艺理论的新思路。同时,“二梦”研究
论粤剧《紫钗》对明汤显祖《紫钗》的改编
作者:许嘉琪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紫钗  紫钗  粤剧  粤剧  明传奇  明传奇  改编  改编  经验  经验 
描述:》的改编情况之比较、唐涤生改编汤本《紫钗》的成功经验等进行论述。
浅析《紫钗》的思想价值及其意义
作者:尧振光  来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  紫钗  思想价值  思想价值  意义  意义 
描述:《紫钗》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情节多取自于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文章试通过对比《紫钗》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继承与改造,对从中反映出的作者之思想倾向与创作意义作一些粗略的窥测。
《娇红》研究二题
作者:丁烨  来源:明清小说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娇红  通俗类书  《西厢记》  《牡丹亭》 
描述:本文将七种明代通俗类书中的《娇红》小说分成三个 系统,并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娇红》的“反封建”说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并将孟称舜的《娇红》与《西厢记》、《牡丹亭》作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