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40)
报纸(374)
学位论文(43)
会议论文(26)
图书(2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74)
才乡教育 (145)
宗教集要 (54)
地方文献 (28)
非遗保护 (2)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3(65)
2009(60)
2008(42)
2007(32)
2006(28)
2004(28)
1999(41)
1998(63)
1991(21)
1925(2)
按来源分组
其它(71)
抚州师专学报(59)
哲学论集(4)
人文杂志(3)
晨报副刊(2)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国民教育研究学报(1)
太平洋学报(1)
剑南文学(1)
全国新书目(1)
象山本心哲学析论儒家追求「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之观念
作者:黄信二  来源:哲学论集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象山  心学  本心  心即理  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 
描述:论 述,即必须置於有关哲学之「发生」的位置论述,而非一般哲 学之「应用」的层面中诠释。同时,作者强调对象山哲学的理 解,应注意其哲学的发生性背景;本文即以「心即理」观念的 分析做为本文的诠释背景,希望能
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
作者:邱海燕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佛教  佛学知识  儒学 
描述:来看他与佛教的关系并非一句简单的界定所能描述的。所以笔者首先从王安石的佛教背景入手来分析王安石的佛教因缘、佛教态度、佛教知识,为了行文方便将其佛教态度分成三个时间段加以解构。清晰认识王安石的佛教态度
王雱《老子注》与佛教探析
作者:熊凯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雱  <老子注>  佛教  老子 
描述:本文结合王雱现存<老子注>文本,从佛家用语、援佛解老两个层面,对王雱<老子注>与佛教的思想关联加以考察,并进而对王雱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以及融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论儒、道、释文化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
作者:杨玉军  来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  儒家  道教  道教  佛教  佛教  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作者:暂无 来源:吉林教育(现代校长)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湖北省  荆门市  普通中学  象山  宋代理学家  教改实验  陆九渊  实验学校  初中  教育家 
描述: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1984年创办,为市直初中,学校因纪念曾任荆门知军的宋代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号象山)而得名。1992年成为"湖北省首批教改实验初中",1998年被省
台湾佛教的渊源与祖国统一
作者:吴敏霞 王志平  来源:台湾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湾佛教  佛教禅宗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渊源关系  祖国大陆  日据时期  福州鼓山  和平统一  曹洞宗  主体地位 
描述:台湾的佛教与祖国大陆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渊源关系,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重要的文化基础。[第一段]
由"史"字论殷代的"史官"并非史官
作者:田标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史”  史官  殷代  《周礼》  司马迁  刘知几  班固   
描述:"史官"之名,自司马迁、班固开始使用,经刘知几对其从理论上进行规范,而后历代相沿。《周礼》中序官篇、宰夫篇、小史篇中"史"引郑司农注,皆谓史官掌书起草,
《牡丹亭》迎来演出百场 白先勇出精简版
作者:暂无 来源:京华时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卜昌伟)由文化部主办的青春版《牡丹亭》百场纪念演出将于5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展览馆上演。昨天,在《牡丹亭》纪念演出启动仪式上,该剧艺术总监、作家白先勇称,尽管此前有观众反映《牡丹亭》9个小时的演出时间太长,但为了保证该剧的演出效果,剧组拒绝推出精编版。青春版《牡丹亭》全剧共27折,分
焦山轶事
作者:宏健 才云 冯方宇  来源:中华遗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焦山  历史文化底蕴  轶事  康熙皇帝  金山寺  定慧寺  佛教 
描述:焦山之于佛教的历史甚至比金山寺还要悠久,焦山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而绵长。焦山这个名字源于东汉名士焦光,焦山定慧寺的名字则是康熙皇帝起的,焦山还出了一位博通书法、诗词的高僧……
陆九渊生命哲学研究
作者:陶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存有  创造  生命  时空 
描述:自身存有的无穷的创造力,去思度存有的意义,以指导人的抉择,最大限度的提升人在有限的时空存有中的精神境界,获得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儒家生命哲学产生的背景,界定了生命哲学的定义;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