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3)
学位论文(30)
报纸(22)
会议论文(4)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8)
地方文献 (39)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22)
2012(20)
2010(5)
2009(15)
2008(10)
2002(4)
1998(5)
1997(3)
1991(2)
196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4)
艺苑(1)
青少年书法(1)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1)
新课程.教师(1)
书城杂志(1)
南风窗(1)
艺术百家(1)
文学遗产(1)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杨万里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
作者:李勇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万里  批评  王安石变法 
描述:杨万里批评了王安石变法理论上的偏颇与实践中的失误.他反对尽复古法,主张变法不可过急过刚,认为进君子退小人和兴天下之大利是变法中尤应注意的问题.
以诠释学视角解读《牡丹亭》不同英译本
作者:杜丽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诠释哲学  诠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角  视域融合  牡丹亭  效果历史  翻译研究 
描述:,及其对翻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意义,同时结合《牡丹亭》三个英译本,对其文化词语和典故的翻译特色和翻译风格,以及诗歌部分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目的在于利用诠释学视角研究说明由不同译者翻译会
对《汤显祖年谱》的批评的答复
作者:徐朔方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6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批评  年谱  汤显祖  答复  《文学遗产》 
描述:丹溪先生对拙作《汤显租年谱》的批评(见《文学遗产》第316期、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
论宋遗民刘壎的骈文思想及其批评
作者:杜春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骈文  思想  批评 
描述:刘壎是宋末元初著名文士,其杂录体笔记《隐居通议》中颇多骈文创作和评价的资料.具体反映出刘壎“以散文为四六”的创作思想.同时,刘壎深具史识,对宋代及以前骈文发展的历程有清晰的把握和精彩的勾勒.对骈文在唐宋两代的兴盛不衰亦有独到的见解.其对“南宋前贤”和“近世同修”两类作家的评骘也多有理论价值.
明代《牡丹亭》批评与改编之研究
作者:陈慧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  汤显祖  牡丹亭  批评  改编 
描述:改編者根據特定目的加以改編;而初興盛的評點也加入了討論的陣容,與諸評論家、改編者等共同匯聚形成《牡丹亭》的研究熱潮。《牡丹亭》引發的迴響廣泛且多元,其中最具研究意義的應屬批評(包括曲論、評點等)與改編,本論文即以此為主軸,透過分析、闡釋與劇作之實際比較,將研究焦點放在明代,探討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內在意義與價值。本論文除了緒論與結論外,共分五章加以探討:
第一章:明代戲曲品評、序跋、筆記中之《牡丹亭》批評。此類批評主要關注重點落在《牡丹亭》敘事層面的探討以及戲曲音律的討論上。在敘事層面,曲評家們考索劇作本事來源、指出故事情節的奇特性,並致力於《牡丹亭》情觀的發揚。此外,引發明代曲評家最多批評的就是《牡丹亭》的音律,他們以為湯顯祖未能瞭解吳中音律,因此律拗韻雜,登之於場上難免拗嗓之弊。整體而言,明代戲曲品評、序跋、筆記等批評文字中對《牡丹亭》音律的高度關注,正反映出在晚明崑腔聲勢日益壯大的時代氛圍中,曲壇對於音律的重視以及以崑腔為正聲的要求標準;而對於《牡丹亭》敘事層面的探討雖已及於題材、主旨語言等問題的討論,但是其缺點是在情節結構與人物塑造方面之評論仍少,未能周全。
第二章:明代《牡丹亭》評點中呈現之批評觀。其關注重點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關於《牡丹亭》「情觀」的詮釋,指出劇中人物情深、情痴、情正的特質,探討《牡丹亭》複雜而深邃的「情至」主題;二是關於《牡丹亭》情節結構的分析,提醒讀者注意劇中梅、柳意象貫串全劇、緊密聯繫情節線索的功能,以及「針線」、「埋伏」、「照應」等結構概念;三是人物塑造方面的批評,強調《牡丹亭》劇中人物的個性化描寫與人物性格中包涵的複雜特質。基本上,明代《牡丹亭》評點因受形式影響,仍停留在敘事文學的論述範疇,對於與戲劇本質相關的問題如排場設計、關目設置之冷熱穿插等問題並未充分討論。
第三章:明代《牡丹亭》改編本之改編特色與得失。明代《牡丹亭》純粹改編本目前確實可知的有沈璟的《同夢記》與徐日曦《碩園刪定牡丹亭》,傳說中的「呂家改本」是否曾經存在則尚有疑義。沈璟改本以音律整飭為其修改目標;徐日曦《碩園刪定牡丹亭》對於原作文辭則幾乎沒有更動,只是單純地刪削齣目、調整情節次序,俾使劇作「縮長為短」,使冗長的劇作刪減為較適合演出的演出本。此外,明代已經出現的折子戲演出方式,也是改編形式的一種,在《牡丹亭》選齣中,改編現象較明顯的是《醉怡情》中收錄之散齣,此書所收四個《牡丹亭》散齣之所有改編作為均以情節集中、減少用曲數及加強舞臺效果為目標,強烈突顯戲曲之場上特質。
第四章:明代《牡丹亭》改評本之一:臧懋循《還魂記》之改編與批評。其關注點主要有二點,一是音律,其改編之音律標準雖然極大部分與沈璟《南曲全譜》相合,但是也有部分採用當時的時調新曲與南曲戲文的曲律習慣,表現出以當時吳中曲唱實際狀況為依歸的靈活態度;二是情節結構,臧懋循認為原作頭緒太多,情節之主題表現受到干擾,改編時須更動原作枝蔓鬆懈之處,他並且強調埋伏照應與情節合理性的重要,在批語中多次評論原作組織嚴密與否的問題。整體而言,臧懋循之改編與批評多以舞臺演出實際為考量。
第五章:明代《牡丹亭》改評本之二:馮夢龍《風流夢》之改編與批評。馮夢龍改評本不僅大刀闊斧刪改情節與曲文、調整劇本結構,並且多處以自己新作之曲文置換原作,使得劇作面目與原作有極大的不同。在音律方面,馮夢龍對戲曲音律重視的程度,比起臧懋循來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情節結構方面,馮夢龍與臧懋循同樣要求劇作須前後照應、針線細密、減頭緒、講求情節的合理性,故馮夢龍改本針對原作劇本的缺陷大幅度整編,使結構更合理簡練、更適於場上。馮夢龍的貢獻是充分認識戲曲作品的場上本質,將演出作為創作之最終目的,因此,在批語中可以看到其對於演出的提示,也可以看到有關場景的處理、服裝、佈景、砌末等方面的說明,可以說已經觸及了導演學的範疇。
在全面研究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內涵意義與成就後,發現若將其研究成果置於戲曲理論發展史中審視,也具有特殊意義。綜觀明代《牡丹亭》相關之研究,不論是理論的批評或具體的改編,其內含之戲曲觀念從整體上看卻朝向同一個趨向發展,即更全面性地認識戲曲之藝術構成要素,認識戲曲本質特徵,其主要表現則為注重戲曲搬演的舞臺特徵與強調戲曲文學的敘事性。
明代有關《牡丹亭》之批評與改編,讓《牡丹亭》之藝術成就更為世人所了解,也為《牡丹亭》「經典」地位的建立貢獻了力量。今日《牡丹亭》的研究正蔚為風氣,承續著明代以來的討論熱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歷史的眼光來看,許多課題的研究在明代開創,延續到清代、現代,有些仍然難以有一致的共識,有些則已獲得了解決,而明代《牡丹亭》的批評與改編,正是對於這部經典的研究的開端。
沈璟、汤显祖批评印象谈
作者:冯俊杰 董慧敏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璟  沈璟  汤显祖  汤显祖  批评  批评  印象  印象  戏民艺术  戏民艺术 
描述:折天下人的嗓子。近现代学者多崇汤贬沈,其实是在用文学挤兑音乐。文学与音乐没有可比性。在中国戏曲史上,汤沈二人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后人不该强分其高下,还是应该将汤显祖和沈璟的成就与影响同等看待为愈。
王安石为何批评孟尝君?
作者:南海  来源:南风窗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尝君  批评  战国  改革者  变法  人才  关公  公元前  赵国 
描述:,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孟尝君门
批评古人应有的放矢
作者:吴小如  来源:书城杂志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迁  孟尝君  史记  批评  王安石  古人  缺点  先秦  作者  文章 
描述:近来读了两篇批评古人的文章。一篇载于1996年11月11日济南日报,题为《之瑕》,指出司马迁的《史记》有五个缺点。缺点之一,认为《史记》记汉事详而记先秦事太略,说它是一部头小肚小腿小而脚特大的畸形
教学中“批评”的灵活运用
作者:谢芳  来源:新课程.教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批评  教学  体罚学生  《三字经》  教育形式  社会经验  优质教育  王应麟 
描述:一个"灯塔"的角色,给孩子的成长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优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不能体罚学生,
苏东坡批评王安石
作者:陈晓秀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东坡  批评  文学家  宋代  毛病  大人  口水  著名  诗经 
描述:,斑鸠有七个孩子,连它们的父母算在一起不正好是九个鸟?” 王安石这才明白,苏东坡是在批评他所编写的《字说》——书里确实有不少望文生义的解释,不禁脸红了。 我们在学习语文时,千万不要犯望文生义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