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69)
报纸(109)
学位论文(25)
图书(20)
会议论文(1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17)
地方文献 (179)
才乡教育 (16)
非遗保护 (12)
地方风物 (7)
宗教集要 (2)
红色文化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81)
2012(47)
2011(48)
2010(61)
2008(36)
2007(37)
2006(48)
2002(17)
2000(8)
1999(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48)
中小学管理(2)
素质教育大参考(2)
文化学刊(1)
师道(1)
兰台世界(1)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
长沙大学学报(1)
上海教育(1)
社会学家茶座(1)
汤显祖戏曲中茶的社会文化
作者:赵国栋 于转利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茶的社会文化  戏曲 
描述:汤显祖戏曲中有着丰富的茶的社会文化内容,既有直接对茶文化的描述,也有各种各样对茶文化的运用,通过他戏曲中的茶文化反映了明朝时期许多社会文化特征。
戏曲大舞台
作者:黄蕾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初一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舞台  语言  昆曲  牡丹亭  文章  父亲  记忆  描写 
描述:然后就其主要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写小故事;也可以直接描写看到的一出戏曲演出,写出观后感。但要注意再
王锡爵与《牡丹亭》:一位明朝官员的戏曲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科学探险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  明朝  戏曲  官员    回肠 
描述:一曲“牡丹亭”.写出了明朝生死爱情的绝唱和士大夫的风雅追求。当首辅王锡爵让家班上演“水磨调”版的《牡丹亭》后.这一昆曲中的经典曲目便从苏州流传开来.成为大江南北的宠儿,历久弥香。当我们回到400年前的太仓王家南园去看《牡丹亭》时.一段尘封其背后的时代传奇和官场恩怨.也便徐徐来拉开帷幕,荡气回肠。
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与戏曲的不解之缘
作者:郑梦初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西厢记  戏曲  昆曲  牡丹亭  寻梦  中国传统文化  杜丽娘  曹雪芹  审美意蕴 
描述:系在了一起,成为了当前的一个文化热点。
汤显祖书信往还中的文艺思想
作者:徐韵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书信  文艺思想  戏曲  诗文 
描述:的对于文艺的诸多见解,内容不仅包括戏曲创作,而且涵盖了他在诗文创作上的各种看法和观点。汤显祖作为晚明杰出的文学家,拥有多方面的成就,但其最重要的创作成就还是在戏曲方面,而他也最终凭借“四梦”在中国古代
“进校园”不应是一阵风
作者:张秀红  来源: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校园  文化项目  应试教育  学校  雷声 
描述:近些年来,各类试图打开学校大门的传统文化项目繁多,不过绝大多数“进校园”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各种“进校园”的项目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功利的色彩,与初衷相去甚远。
戏曲作家应有的素养
作者:王安葵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文学  戏曲创作  剧作家  素养  作品  创作规律  关目  题材  汤显祖  西厢记 
描述:样的素养呢?简单地说,应该有慧眼、诗情、巧思、匠心、妙笔。
媚眼如丝
作者:玻璃沐沐  来源: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  昆曲  放下  戏曲  内心  牡丹亭  生活  老师  工作  游园 
描述:当我从藤萝变成木棉,不再希图攀附,凡事只靠自己,睥睨叱咤,气势万千,他却因陌生而渐行渐远。我在最失意的时候,放下一切,去学了戏,是遵循内心的指引,也是为了自救。小时候,我曾经憧憬过戏台上的
当昆曲从生命中穿行而过
作者:于丹  来源:当代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唱片  戏曲  生命  记忆  男人  京剧  龙江精神  牡丹亭  革命样板戏 
描述:浮动的尘埃…… 在我少女时代的记忆里,戏曲的造型是那样强烈地对立着,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反差:一端是革命现代样板戏,男人如郭建光的十八棵青松、杨子荣威虎山上潇洒英雄、洪常青的烈火中永生;女人如李铁梅
紧锣密鼓≠紧张
作者:刘冬青  来源:秘书之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成语  紧张  使用频率  气氛  刘绍棠  舆论  戏曲  节奏  语素义  比喻 
描述:"紧锣密鼓"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成语,其意义为:"锣声紧,鼓点密。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也指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刘绍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