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文本功能的角度谈戏剧翻译的策略:以《牡丹亭》英译为例
作者:杨蒲慧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批评  文本功能  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理论  翻译理论  戏剧  翻译方法  翻译研究  功能理论 
描述:作的方法,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翻译方法及翻译批评的科学化、标准化、具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莱斯文本理论的阐释及牡丹亭翻译的实例分析,指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对戏剧翻译英译的指导意义。
戏剧
作者:暂无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疯狂英语  出版社  文化艺术  王安石  北京  戏剧  沈阳  电影文学剧本  布衣  主编 
描述:英语也疯狂/张元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01.-251页;20cm.-ISBN 7-5039-2168-4:$16.00本书为《疯狂英语》电影
文本到人本
作者:王英琦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本  现代作家  柯云路现象  王英琦  人的本质  发展轨迹  自然科  认知能力  人文景观  现代物理学 
描述:文本到人本王英琦十几年前,我曾是个著名的"天涯浪女",曾象"跑单帮"一样在祖国大地漫游了近八年。如今,坦白地说;我早已对一切自然景观失去了浪漫的冲动和兴趣,我的心和脑早已将"华山夏水"装得满满
“才学戏剧”牡丹亭
作者:赵纯娴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才学  戏剧  《牡丹亭》 
描述:虽说“才学”二字最早被用于清代的小说分类中,但早在明朝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中,就随处可见以炫耀“学问”为主要特征的才学痕迹。《牡丹亭》兼营诸种文体、庋藏经子学问、包罗华美辞章的特点,已在一定程度
戏剧之梦
作者:李舟  来源:散文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  汤显祖  杜丽娘  临川四梦  书院  贵生  徐闻县  牡丹亭  唱腔  池塘 
描述:若梦若醉躺在石狗上,前方是碧荷汪汪的池塘,身后是园亭枯瘦的景致,听见夜鸟清脆的鸣唱,犹如杜丽娘深情悲凉的唱腔,恍恍惚惚,不知不觉附入古人梦中,直至泪水湿了我衣襟……而今偶尔提起戏剧之梦,就如身置浓雾
真实与虚幻:论中国戏曲的抒情方式及其文本创作
作者:于建刚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抒情方式  与虚幻  戏曲表演  现代戏  《牡丹亭》  剧作者  剧中人物  文本  生存状态 
描述:中国的戏曲文学创作,也包括艺术创作,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抒情。《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歌咏其声……”“志”是什么?人的内心情感...
读中国鬼戏文本的随想
作者:宁宗一  来源:津图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鬼戏  文本  中国戏曲  《牡丹亭》  鬼魂  传奇剧  《聊斋志异》  创作实践  戏曲艺术  鬼文化 
描述:读中国鬼戏文本的随想宁宗一在结束一重生命,人会进入怎样一种时空,进入怎样一种境界?对此,历来有天上、地下的传说,也因此有许许多多关于天上、地下的艺术品。鬼魂正是人类惊人想象力的创造。而且鬼文化也成了
论《牡丹亭》的戏剧魅力
作者:薛晓妍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  戏剧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  舞台调度  舞台调度  对白  对白  唱腔  唱腔  表演  表演  舞台美感  舞台美感 
描述:戏剧作为人类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过辉煌的历史和巨大的成就,今后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本文主要写自己对《牡丹亭》戏剧魅力的一些体会。全文主要分七个方面探讨《牡丹亭》的戏剧魅力。
走进文本 品读悟情:《黄鹤偻送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作者:黄永炎  来源:学生之友(小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鹤楼  教学设计  文本  课时  设计说明  苏教版 
描述:设计说明:《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九册第25课),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感情。
谈北宋初期晏欧令词中文本之潜能
作者:叶嘉莹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张惠言  北宋初期  王国维  文学批评  文本  接受美学  晏几道  爱情  三种境界 
描述:道”的效用。而且最早期的被编辑在一起的词集《花间集》,其中所写的多半是美女和爱情,这在中国文学以言志和载道为价值衡量的传统之中,是不符合我们的价值标准的,所以人们对之常有一种困惑。中国最早的对词的认知和评论,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的有逻辑性和理论系统的专书,它是从宋人的笔记之中开始的,我们从宋人的笔记就可以看到他们当时困惑的情形,像魏泰的《东轩笔录》就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次,王安石跟吕惠卿还有他的弟弟壬安国在一起谈话、当时王安石才做了宰相不久,他就问:“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他的意思是说作为宰相还可以作这种写美女和爱情的词吗?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北宋初期有一位宰相晏殊是常常写小词的,也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晏欧词中的一位作者。我们从来人的笔记看见他们有这样的困惑,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之下,这些士大夫们一方面认为小词的写作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