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7)
报纸(72)
会议论文(4)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31)
地方文献 (17)
红色文化 (2)
宗教集要 (2)
非遗保护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21)
2012(19)
2011(22)
2009(8)
2008(13)
2007(14)
2006(18)
2005(10)
1990(4)
1986(2)
按来源分组
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
科学新闻(2)
中国戏剧(2)
上海戏剧(2)
苏州杂志(2)
中华诗词(2)
语文园地(1)
考试周刊(1)
社科纵横(1)
中国翻译(1)
踏莎行·用晏殊《小径红稀》
作者:周亚峰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踏莎行  晏殊   
描述:昨夜风绵,后湖绿遍,田田荷叶初相见。柳阴深处荡游船,波光掩映桃花面。水榭回鸥,楼头落燕,静心听取流声转。此时何必问余春,余春恰在邻家院。
评弹大家张如君 刘若伉俪
作者:朱明尧 来静贤  来源:苏州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评弹    《谈艺录》  出版  书画展 
描述:,如君先生相告他俩将要出版一本《谈艺录》。
花园·春色——论《牡丹亭》花同意象的多重蕴和艺术功能
作者:史春燕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自问世以来,大为轰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牡丹亭》传奇演绎了一出奇异怪诞却又惊心动魄的爱情:太守千金杜丽娘在一个娇艳明媚、草长莺飞的春天,带着觉醒的冲决一切束缚的勇气找寻到生死不渝的爱情,表现出对自由意志和生命意识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封闭压抑的理学及礼教的强烈冲击。这样一出爱情悲喜剧,其主要情节都发生在一个美丽精致的场景里——太守府的后花园。正是这座大花园,包括园林里的亭台楼阁、繁花异草铺就和成全了杜丽娘的爱情梦想。这个重要的场景,在《牡丹亭》中,既是通过舞台虚拟而存在的现实空间,又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味的戏曲意象;既是融人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又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 一、花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园林虽是人工建造,但是在艺术精神上总是遵循着“妙极自然、宛自天开”②的美学精神和建筑理论,崇尚自然,师法自然,高于自然,将自然与人文融合于一体,体现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汤显祖借浪漫之笔,在《牡丹亭》中营造出一座“委实华丽”的大花园,虽由戏曲舞台虚拟成像,却同样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这座隐藏在南安太守府内的大花园,“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再加上“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飞片,烟波画船”……它具备了江南园林所有典型的形态之美,兼有人文气息和天然韵致,弥漫着自然的亲和力和诱惑力。 可惜这样一处胜景,在偌大的太守府里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久被冷落,无人问津。杜宝本人几乎不曾踏足。而在杜母眼中,这里是一处“空冷无人之处”,不仅自己不去,还极力反对女儿前去游赏:“后花园窄静无边阔,亭台半倒落,便我中年人要去时节,尚兀自打个磨陀,女儿家甚做作。”杜丽娘在府中住了三年,尚且还不知有这样一处所在。由于久被冷落,花园已渐渐荒芜:“画郎金粉半星,池馆苍台一片青”,繁花之中掩映着“断井颓垣”。 精致小巧的花园缘何冷落荒芜?杜宝夫妇为何对着眼前的美景视而不见,甚至不许杜丽娘踏足其中?在杜宝看来,封建礼教、伦理规范是天经地义的。杜父杜母一心要将杜丽娘培养成符合礼法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大家闺秀、名门淑女。他们认为,杜丽娘平日里就应该“长向花阴课女工”,“假如刺绣馀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为了使女儿“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知书知礼,父母光辉”,杜宝延请了“自幼习儒”,考白了头发还是一个秀才的腐儒陈最良教杜丽娘习读四书五经。杜丽娘只是白日偶尔“打眠”,便惹来父亲严厉的训斥;在裙边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就引得母亲大为担忧。杜丽娘正值青春年少,却被深锁幽闺。 严父、慈母、迂腐的塾师、森严的家规、幽深的闺阁,构成了花园外这样一个禁锁严酷的环境,令人窒息。花园外面的世界,是一个礼教的空间,用天理教条斩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近,压抑、束缚着人们本能的情感,隔绝着一切真实自然的美好事物。相较之下,花园便是一处“武陵桃源”,人间胜境,是一片超越了伦理秩序、独立于世外的自然空间。园里园外仿佛是两个天地,形成了“满眼山河此净土”的鲜明对比。杜丽娘便在两个天地间穿行,从幽闺到花园,从名门淑女到青春少女,在个性获得解放的同时,其情感追求便在这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从压抑走向升华,达到了至情的境界。 二、花园意象中的爱情意蕴 汤显祖在《题词》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③《牡丹亭》中情是主题,花园则是主题空间。 天真娇憨的小春香忍受不了陈最良枯燥空洞的说教,借方便溜出了学堂,无意间闯入了后花园。一回到学堂,她便兴奋而迫不及待地向杜丽娘报告:“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被情诗讲动心肠的杜丽娘按捺不住内心的波动,在春香的指引下,大胆地走出幽闺,迈进了这片桃源胜地,这是她第一踏足这么真实的自然。“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春光如丝,这细细缭绕的春丝,唤醒了杜丽娘本性中对自然的热爱,“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勾起了她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她被眼前如火如荼的春光深深地震撼了:百花姹紫嫣红,鲜艳动人;莺燕双飞双栖,清声脆语;漫天云霞,缕缕雨丝,片片烟霭……花园里的一切都这样生机盎然,释放出鲜活的生命力。在春天的花园里,人与自然在一片勃勃生机中互相感应着,自然的环境与人的天然本性交流融合,人在其中体味到的是自身与大自然的亲和关系。花园是春天,是自然,是自由的空间。 惊叹之后,继之而来的是深沉的感伤、无际的迷惘、无边的惆怅。眼前的韶光虽好,但在深闺人的眼中这样平常,无人欣赏。火红的、洁白的荼蘼,预示着春的终结、花季将过。杜丽娘看到了春光虽明媚艳丽,却被人遗弃,由景及人,不由得顾影伤春起来,“春呵,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吾生于宦族,长于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婚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自己青春年少、花容月貌,却深埋闺中;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生命和幸福又有多少能握在手里?最终不过是“则为俺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这是自然对青春的催发,是一个年轻蓬勃的生命在各种束缚和压抑下的觉醒。汤显祖借园林胜景,描绘出一片大好春光,又以湖山花草引出杜丽娘对春的伤逝,对自身的观照,激发起一个年青少女对青春、对生命、对爱情的热爱和憧憬。从感春、叹春,到惜春、伤春,这里的花园,不仅仅是自然之物,而且还包含着对生命的体认、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祈盼,寄寓着自然、生命与情感的多重意蕴。 杜丽娘在心意寥落间,回到闺房,情难自己,随即入梦。她梦回花园,梦到了素昧平生的书生柳梦梅,二人幽会于牡丹亭外、芍药栏前、湖山石边、梅花树下,“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通过这美丽的梦境,杜丽娘从片时的欢娱中有了幸福的理想,现实中被抑制的自然天性和欲望在这个园林美梦中获得了自由的释放和实现。梦境是花园,花园也是梦境。在这个园林梦境里,牡丹、芍药、垂柳、青梅等等这些自然景物亦带有着春光或爱情的隐喻。牡丹开在春盛之时,有花王之称,在剧中象征着杜丽娘的青春和美貌。早在先秦之时,芍药便象征了爱情。柳,有留春之意。用梅子来比喻青春的韶光,表现女子对爱情的渴求。汤显祖用这些富有春意的自然意象,与杜丽娘的梦境相融合、相映衬,物我相生,烘托出其梦境的美好,表现其炽热的爱情理想与大胆的欲望追求。花园已经成为“一个理想的爱与欲的场所”④,负载起情感与欲望的双重主题。 梦境终究是虚幻的。梦醒之后,失落的杜丽娘带着期许回到花园去寻梦: 【前腔】……天呵,昨日所梦,池亭俨然。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寻思展转,竞夜无眠。咱待乘此空闲,背却春香,悄向花园寻看。[悲介]哎也,似咱这般,正是:“梦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行介]一迳行来,喜的园门洞开,守花的都不在。则这残红满地呵! 【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绊介]哎,睡荼縻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这一湾流水呵! 【前腔】为甚呵,玉真重溯武陵源?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是天公不费买花钱,则咱人心上有啼红怨。咳,辜负了春三二月天。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嵌雕阑芍药芽儿浅,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线儿春甚金钱吊转!呀,昨日那书生将柳枝要我题咏,强我欢会之时。好不话长! 轻盈的脚步重踏花径,不料睡荼縻开起玩笑,绊住了她的裙边。戏剧依靠景色的烘托,把杜丽娘对爱情的急切渴望传达了出来,揭示出杜丽娘内心深处的秘密,而又无损于她大家闺秀的身份。这自然界的美丽景物隐喻了一对青年男女奇异的爱情,瑰丽的风姿也一直传达到读者审美感觉的深层。景致依旧,而梦再也无处寻觅。梦不可寻,却不由得不苦苦追寻。情已深至的杜丽娘对着梅树诉说了自己对爱的誓言:“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愿。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梦的破灭,正说明了杜丽娘的理想和追求在现实是不可实现的。“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这是杜丽娘在理想破灭后,意识到自己的青春即将毁灭时所发出的深沉叹息。她唯有以
北宋刊本《礼部略》
作者:李致忠 匡时  来源:收藏(拍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礼部略》  宋刊本  《切  《玉海》  不能犯  王应麟  韵书  广 
描述:《礼部略》的成书宋初科考,不但试经,且试诗赋。举子科场写诗作赋,既要牢记字,又不能犯讳,这就催生了韵书的纂修。真宗“景德四年(1007)十一月戊寅,崇文院上校定《切》五卷。依《九经》例颁行。祥
不失本体赋新意 取舒同又不同
作者:暂无 来源:北方周末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不失本体赋新意 取舒同又不同
欢聚家庭:刘晓一家
作者:暂无 来源:精品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欢聚家庭:刘晓一家
吴中田妇叹(和贾收)
作者:苏轼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中  王安石变法  河伯  粳稻  老百姓  诗歌  赋税  纳税  羌族  西北 
描述: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中国互联网之父”刘
作者:吕斌  来源:华人时刊(上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名被“发配沧州”的工人到“中国十大杰出网络人物”等一系列跨越性的转变.他的经历跌宕起伏,充满传奇.
田曾佩副外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朱镕基出访非洲7国具有重要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田曾佩副外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朱镕基出访非洲7国具有重要
田曾佩副外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朱基出访非洲7国具有重要
作者:冯秀菊 罗辉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田曾佩副外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朱基出访非洲7国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