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5)
报纸(30)
学位论文(16)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0)
地方文献 (57)
才乡教育 (2)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14)
2012(12)
2011(17)
2010(15)
2009(11)
2008(7)
2007(19)
2006(20)
2003(8)
2001(5)
按来源分组
其它(17)
中国体育(2)
文学界(理论版)(2)
炎黄春秋(2)
文教资料(2)
世界家苑(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
殷都学刊(1)
语文学刊(1)
领导科学(1)
汤显祖戏曲讽世意识的成因探析
作者:黄三平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诗文集  讽世  戏曲创作  临川四梦  讽刺  意识  人性  思想基础  社会现实 
描述:汤显祖(1550~1616)的戏曲蕴含强烈的讽世意识,"临川四梦"都具有"对社会现实的热嘲冷讽"[1],其讽刺的内容丰富,讽刺指向官场、时政、理学礼教及人性人情。"四梦"贯穿了讽世意识,且其讽刺力度
“是”和“不是”:卢西安·哥德曼悲剧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作者:刘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悲剧辩证法  应是  所是  悲剧  希望  历史  结构  政治  方法 
描述:论。作为一个悲剧辩证法家,尽管"不是"常常萦绕心中,但是,哥德曼总是坚持说"是",努力实现"应是和所是
“是”和“不是”:卢西安·哥德曼悲剧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作者:刘芳  来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悲剧辩证法  应是  所是  悲剧  希望  历史  结构  政治  方法 
描述:论。作为一个悲剧辩证法家,尽管"不是"常常萦绕心中,但是,哥德曼总是坚持说"是",努力实现"应是和所是、悲剧和希望、历史和结构、政治和方法"的辩证统一。
论《牡丹亭》的知己之叹
作者:王奕涵 俞益婷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剧  悲剧  知己  知己 
描述:《牡丹亭》被众多研究者批判,认为没有上升到悲剧的高度,其结局没有走出大团圆模式。但纵观《牡丹亭》的架构和语言不难发现作品传达了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先觉性的社会探讨,其超越时代的个性解放观点必然造成作者
论《牡丹亭》的知已之叹
作者:王奕涵 俞益婷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剧  悲剧  知己  知己 
描述:《牡丹亭》被众多研究者批判,认为没有上升到悲剧的高度,其结局没有走出大团圆模式.但纵观《牡丹亭》的架构和语言不难发现作品传达了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先觉性的社会探讨,其超越时代的个性解放观点必然造成作者
再看“沈凤喜”的悲剧
作者:乔宗玉  来源:合肥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沈凤喜”是“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完成的小说《啼笑因缘》女主人公。沈凤喜出生在北京南城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丧,与母亲相依为命。别人家的女孩仍上学读书的时候,漂亮的沈凤喜已经到天桥唱京韵大鼓,养家糊口了。偶然的机会,书生樊家树爱上凤喜,两情相悦,家树更出钱让凤喜去学堂
谈《牡丹亭》女性意识形象的多重意蕴
作者:王冠波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女性  意蕴 
描述:中女性意识的多重意蕴进行分析。
论魏玩笔下的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赵玲玉  来源: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玩女性主体意识  自言体含蓄 
描述:要的文学地位,并深刻地影响着其后的女性词者的写作和主体意识的产生.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朱陆异同的二种哲学类型
作者:林镇国  来源: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描述:世纪以降宋明新儒学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心学与理学的对立发展。此论争的哲学问题首度被法宝和慧沼表述为心与理之同一或差异的问题,也就是後来宋明理学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种形上学之争的问题。从结论上
画像与主体意识觉醒: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之精神
作者:张舒然  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主体意识觉醒  主体意识觉醒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描述:试图赋予杜丽娘自画像以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