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490)
报纸(5443)
会议论文(90)
学位论文(32)
图书(2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799)
地方文献 (240)
非遗保护 (16)
才乡教育 (11)
宗教集要 (4)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2)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2(324)
2011(324)
2010(299)
2009(275)
2006(240)
2005(224)
2002(165)
1987(128)
1981(50)
1979(1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7)
上海戏剧(16)
语文教学之友(7)
电影评介(7)
社会科学杂志(4)
文艺评论(2)
华文文学(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
考试(高考 语文版)(1)
复印报刊资料(电影、电视研究)(1)
《紫钗记》改编艺术特色
作者:曹树钧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艺术特色  改编  《南柯梦》  《邯郸记》  改革开放  传统文化  戏曲舞台 
描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紫钗记》两次隆重出现在戏曲舞台之上。一次是1982年,也即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曾举行大型纪念活动,除以江西古老剧种上演《还魂记》、《南柯
漫谈《紫钗记》的改编
作者:唐葆祥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改编  经典名著  折子戏  昆剧 
描述:今天昆剧演绎古代经典名著,不外乎缩编、折子戏串演、改编三法。上昆《紫钗记》采用改编之法。改编,就是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以当代的眼光予以梳理改动。首先,尊重原著,充分体现汤显祖的创作意图。《紫
古典名剧的缩微艺术——谈上昆的《牡丹亭》文本
作者:蒋星煜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牡丹亭》  演出文本  《寻梦》  《惊梦》  《回生》  人文主义思想  艺术风格  改编 
描述:白云生诸大师的精湛表演。由于昆剧是最古老的声腔、剧种,实际上这些单出的演出基本上作为文物
古老的艺术 现实的生活 《紫钗记》排练小记
作者:黎安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钗记》  艺术  排练  生活  传统程式  真情实感  昆曲  人物 
描述:更体现人物的真情实感。
大制作应是艺术上的“放大”
作者:徐俊西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制作  艺术现代化  小剧场  传统戏剧  舞美  新版  《红楼梦》  大场景  文化建设  重新构思 
描述:新版《红楼梦》无疑是大制作。大制作,简单点说,会将原来很多方面作“放大”处理,例如舞美、音响等,这样做,能使艺术感比过去更强,更有生命力、震撼力。应该说,这是艺术现代化的一个发展趋势。从上海
略谈《牡丹亭》改编的“意趣”问题
作者:陈多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上海昆剧团  舞台艺术  杜丽娘  柳梦梅  牡丹亭  改编  必然要求  演出  有益尝试 
描述:演出外,为了演出而对《牡丹亭》进行加工改造的历史,几乎是自剧作问世就开始了,就很少有全依原本演出的。
《牡丹亭》的改编演出和现实意义
作者:陆树崙 李平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柳梦梅  汤显祖  剧作家  折子戏  改编  戏剧家  原作精神  寻梦  改编者 
描述:奇虽然还保留了几出折子戏,毕竟是一鳞半爪,难窥全豹。因此,让古代剧作家心血凝
玉茗花开数牡丹:读上昆《牡丹亭》随想
作者:蒋凡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牡丹亭》  演出文本  汤显祖  传奇  明代  表演艺术  演员  艺术风格  改编 
描述:上昆版的《牡丹亭》。共有三种不同的演出本一是基本上按汤显祖原作原样演唱的五十五折的全
戏曲名著整理改编三议
作者:吴乾浩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戏曲改编  元杂剧  《牡丹亭》  改编  改编者  《西厢记诸宫调》  古典戏曲  王实甫  “神” 
描述:惟“名”是从 戏曲的整理改编,换言之是对前人或同时代人同类作品的继承与借鉴,从整理改编者的愿望来说,总是希望跨越往昔有新的进展。由于创作上的接力,许多戏曲名篇往往由此途径得以产生。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洪
若是美的,新创意有何不可?
作者:张恩慧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创意  演出剧目  戏曲观众  昆曲  杜丽娘  跨界  尝试  艺术  柳梦梅 
描述:2011年,史依弘贴出程派名剧《锁麟囊》,让许多戏曲观众吃惊非小。演出之后,无论业内反响、观众评价、票房收入都取得成功,又让很多原本不看好《锁》剧者跌破眼镜。这都证明首次"跨界"演出并非是史依弘"苦苦寻烦恼"。2012年,大胆的史依弘再次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