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91)
报纸(173)
学位论文(3)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7)
地方文献 (38)
地方风物 (6)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3)
才乡教育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64)
2013(27)
2011(37)
2009(23)
2008(21)
2007(13)
1999(1)
1996(4)
1994(4)
1978(1)
按来源分组
临川晚报(3)
抚州日报(3)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
戏文(2)
农家致富(1)
诗刊(1)
中学语文教学(1)
抚州师专学报(1)
成都商报(1)
四川工人日报(1)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绍兴百花越剧
作者:魏斌  来源:戏文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剧  梅花奖  《狸猫换太子》  演员  绍兴县  剧团  自苦  表演艺术  《牡丹亭》  历史故事剧 
描述:梅花香自苦寒来──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绍兴百花越剧
百花竞艳物华新
作者:暂无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有一位名叫刘绍彬的76岁老人,退休后的她热衷于看书学习,以文会友,用自己的诗词歌颂当今的幸福生活和祖国的巨大变化。 刘绍彬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很喜欢诗、词、古韵,长大后她想成为像李清照一样的女词人。她先后在学校、镇医院工作,然而忙于工作事务和生活琐事,她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
“金溪手摇狮”参加“百花迎春”春节联欢晚会
作者:徐佳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金溪手摇狮”参加“百花迎春”春节联欢晚会
百花东街:人行道不应是天然菜市场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百花东街:人行道不应是天然菜市场
晏殊词中的百花
作者:王慧敏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百花  秋花   
描述:本文从晏殊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花"入手,结合其具体词作以及其人其事,分析了晏殊百花之中犹爱秋花的原因;探讨了晏殊面对百花所产生的无限愁绪,试图说明花卉描写在晏殊词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她在舞台青春闪亮——记诸暨市越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徐琼
作者:陈庭辰  来源:戏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百花越剧团  青年演员  诸暨市  绍兴大剧院  青春  舞台  百年华诞  《情探》 
描述:稽山鉴水,碧荷红莲,在越剧百年华诞的盛世之际,迎来了第五届"置业房产杯"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7月10日,正是绍兴百花越剧团演出新编越剧《情探》,在绍兴大剧院有幸相逢了诸暨市越剧团优秀青年演员
应邀参加“百花迎春”晚会 金溪手摇狮将亮相人民大会堂
作者:郑卉 游中堂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应邀参加“百花迎春”晚会 金溪手摇狮将亮相人民大会堂
百花原是有情物:浅谈《珠玉词》中花卉描写
作者:廖以厚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有情物  花卉  词人  美感经验  艺术形象  艺术手法  词风格  咏物词  《诗经》 
描述: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唐人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历代诗人面对自然界花开花落,常常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由于自然界花开花落的自然节律与人生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穷通隐显存在某种同构性质,诗人面对自然,常触景生情,浮想联翩,由此生发出对宇宙、人生、事业、爱情、友谊的深沉思索,继而形诸笔墨,付诸管弦,唱出一曲曲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乐章,激荡着一代代人的心怀。时至唐宋末初,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异军突起,在文学艺苑中开辟出一块新的园地。曼殊的《珠玉词》作为“宋代词坛的报春花”,继南唐五代之绪,以其风流蕴藉,温润秀洁的风格和雍容华贵的气度,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与欧阳修词“翔双鹤于交街,驭二龙于天路,”①开创了江西词派,在调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湖览《珠玉词》,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词...
关于
作者:刘法绥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乔  《渔洋诗话》  《太平寰宇记》  曹操  三国志  抗战时期  潜山县 
描述:高中语文第六册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之“乔”,注释是“乔玄的小女儿,嫁给周瑜。”这恐怕是沿袭了俗见,在史籍上并无根据。东汉末年确有桥(或作乔)玄、大乔、乔其人。但是,大、乔却不大
资料
作者:卞慧  来源:诗刊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现手法  诗歌  诗经  周礼  事件  引用  叙述  大师  河南  最早 
描述:(一) 赋、比、兴是我国诗歌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师》篇,《诗经》的《大序》引用了。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叙述事件,直接说出。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