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5)
报纸
(2)
学位论文
(1)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7)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4
(2)
2013
(4)
2011
(2)
2008
(1)
2007
(4)
2006
(4)
2004
(2)
1997
(1)
1991
(1)
1980
(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社会科学辑刊
(1)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1)
道德与文明
(1)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教师博览(科研版)
(1)
克拉玛依学刊
(1)
江西社会科学
(1)
相关搜索词
尊德性
“道问学”
争辨
孔子
《尚书新义》
体用
大人
契约
周礼
剧作家
复杂系统
地名
地主阶级
北宋
地位
王安石
婴童病案
党争
变法
天人感应论
复古
内在性
发展流变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尊德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39
条
浅谈陆象山的“
尊
德性
”思想
作者:
修淦川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象山
尊
德性
教育思想
发明本心
“求放心”
心学理论
道德品质
教育人
创造性
“德”
描述:
浅谈陆象山的“
尊
德性
”思想□修淦川陆象山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作为中国“心学”(哲学)的创始人,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心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
尊
德性
”是他的心学理论
吴澄论“
尊
德性
”与“道问学”
作者:
吴立群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澄
尊
德性
道问学
进德
描述:
,若“知而不行”则不可谓真知,视“
尊
德性
”高于“道问学”。吴澄认为,为学应以“进德”为本,才能回到儒家“一以贯之”的轨道上来。
论吴澄对朱熹道问学与陆九渊
尊
德性
的会合
作者:
王素美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从中国哲学角度来看,都显示了两者的相关相融的密切关系。
尊
德性
而道问学是中国历代士人所追求的浑融境界。可是,随着宋学思辨的发展,宋代的思想家们,却将“
尊
德性
而道问学”两者关系割断,分别进行考察
“
尊
德性
”与“道问学”:朱熹和陆九渊教育观的碰撞
作者:
杨丽娟
来源:
克拉玛依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尊
德性
”
“道问学”
理学
教育观
描述:
共通之处.
朱陆关于“
尊
德性
与道问学”关系之争
作者:
吴凯雷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尊
德性
道问学
争辨
描述:
“
尊
德性
与道问学”的关系是朱熹与陆九渊在教育思想方面的主要争辩之一。此争辨主要集中在道德知识怎样转变为道德品质,这本身即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对今天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谈陆九渊、朱熹“
尊
德性
”与“道问学”之辩——兼论红与专
作者:
李之鉴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封建专制主义
陆九渊
社会发展
践履
道问学
尊
德性
红与专
孔子
是非观
描述:
亦各有理”(《朱子语
王安石《尚书新义》的诠释特性:以其哲学思想为视角
作者:
胡金旺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尚书新义》
德性
智性
描述:
性和有用性的标准而形成的,是他的早期哲学思想在变法时期的延续与发展。
陆九渊诚论的心学向度
作者:
吴凡明
来源: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诚
体用
德性
描述:
而体现诚之用,即是"成己"与"成物",而"成己、成物一出于诚",没有体用之分,诚本身就是印体即用的范畴.
陆九渊
德性
修养思想研究
作者:
邓名瑛
吴建国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大人
性
心
欲
德性
修养
描述:
心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伊比鸠鲁论「正义」
作者:
徐学庸
来源: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伊比鸠鲁
正义
契约
利益
德性
友谊
描述:
性的
德性
,且我们因友谊自身而去追求它。如果上述伊比鸠鲁对友谊的看法能被证成,那我们一般对其正义观的诠释或许亦有修正的必要。本文主旨即在尝试对伊比鸠鲁的正义观做一不同於传统的诠释。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