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4)
报纸(74)
学位论文(5)
会议论文(3)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6)
非遗保护 (25)
红色文化 (8)
地方文献 (6)
地方风物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9)
2012(15)
2011(20)
2009(14)
2007(9)
2004(5)
1997(4)
1991(2)
1988(1)
198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8)
管子学刊(2)
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
商丘日报(2)
财经研究(1)
江门文艺(1)
天府新论(1)
求索(1)
孔子研究(1)
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1)
:历经百年的争论
作者:暂无 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子  圣人之道  争论  考试科目  地位  韩愈  李觏  唐代  历史上  宋代 
描述:历史上第一个抬高孟子地位的是唐代文豪韩愈。他认为:"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到了宋代,孟子地位逐渐上升。熙宁四年,《孟子》一书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元丰六年,孟子被朝廷追封为"邹国公"
王安石思想與北宋
作者:林裕學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孟子  孟子  北宋  北宋  思想  思想 
描述:孟子相關的著述入手,分析王安石如何闡發孟子思想,使其適合宋代政治與學術的需求,為宋代儒者所肯定,進而成為宋代儒學的中心,並由此論證王安石在北宋儒學發展上的關鍵地位。本文共分五章,探討王安石思想與北宋
“舍韩入扬”和“老”:北宋王安石建构“内在”的两个维度
作者:杨天保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孟子  内在性  扬雄  庄子 
描述:是创见性地解构传统的"老庄"体系,将"老庄"一分为二;接着老,重释"庄学",引入其旷达精神,主动去深究中国原儒的天命观,为构建"王学"的宇宙本体论拓开初径。
《孟子》升经与王安石变法:兼论的争论及实质
作者:孙先英  来源:求索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熙宁新政      变法 
描述:种形式
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作者:马基随    来源:商丘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商丘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大会的各项议程后,于2月22日下午在商丘体育馆举行第三次大会并胜利闭幕。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陶明伦、高献涛、余学友、周树群、付元清、陈海娥、刘慧生、张新、杨继民、王琦、金世超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大会由高献涛主持。 市领导吴宏蔚、王建民、曾昭宝、李德才
论王安石“兼并” 思想
作者:叶坦  来源:天府新论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兼并  经济思想  学术界  经济学体系  经济理论  中国古代  系统性  规律性  土地兼并 
描述:如果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缺乏系统性,未能形成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而“兼并”思想却与中国封建史伴随始终,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值得深入研究。 宋代王安石的“兼并”思想,无论作为他“全部经济思想的核心
王安石妙招米价
作者:汪志  来源:江门文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米价  朝廷  杭州  北宋  大米  上涨  知府  大人  江南 
描述:北宋庆历七年,杭州一带阴雨绵绵,从三月到九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米价跟连续下雨上涨的河水一样,一天一个价,到了这年十月,由原来的每石400文猛涨到1500文以上,为阻止米价节节上涨,大宋朝廷连连发文,要求每石米价控制价在500文左右,违者就地斩首示众。这天晚上,杭州知府吕向高正在思忖对策,因为
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兼并”与“不兼并”
作者:秦晖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兼并  中国经济史  王安石变法  经济统制  汲取能力  司马光  自由放任  利出一孔  国富民穷  国家干预 
描述: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兼并”与“不兼并”秦晖“道儒”与“法儒”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从先秦直到明清延续数千年的关于是否需要“兼并”的争论。“兼并”(亦作“并兼”)即今
《周礼》商思想刍议
作者:彭林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商业活动    商贾  睡虎地秦墓竹简  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思想  货物  云梦秦简  郑注 
描述:市场活动的不是经济规律,
王安石兼并思想之我见
作者:钟祥财  来源:财经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兼并思想  兼并思想  价值观  价值观  方法论  方法论 
描述:失衡和财政需求,但由于这种干预阻碍了民间经济的自然生存和发展,要真正达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目标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