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与中学语文教学
-
作者:闫会才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中学语文教学 梅花岭记 下句 洪承畴 中学语文课 王安石 板铁 诗经 导入语
-
描述:雅颂。说:“王安石是大家熟知的政治家、文学家。有一次上朝,他见到刘(分文)便口吟上句。王安石的意思是想用对句的形式将对方一军。没想到刘(分文)脱口对出了下句,王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要问:风雅颂明明是三诗,这里怎么说成四诗呢?(稍停顿,让同学们思考)。好,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二首》(板书)。先看有关介绍《诗经》的注释。”(通过看注释,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雅分大雅和小雅。) 学习《梅花岭记》的时候,我也给了学生一副对
-
漫话对联
-
作者:黄长泉 李鲜林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青年学生 古诗词 五言 七言 文学形式 王安石 鲁迅 写作
-
描述:后写作对联、填词作诗打基础。今天的青年学生不必写古诗词,但对联还是经常要写,即使从欣赏名联佳作角度出发,也有必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来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著作中,对偶句
-
斗对联
-
作者:暂无 来源:山东农机化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张之洞 总督 孙中山 送节 王安石 光绪年间 名片 苏东坡 武昌
-
描述: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送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
-
对联的历史
-
作者:罗启国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梁章钜 楹联 王安石 桃符 节号 春联 清人
-
描述:对联的历史
-
对联的起源
-
作者:丁慈矿 来源:小星星(高年级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王安石 桃树 屈曲 宋代 东海 传说 木板 起源 冰心
-
描述:"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句诗,你知道"新桃"和"旧符"指的是什么吗?传说在很久以前,茫茫的东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这棵桃树,铺天盖地,屈曲盘
-
读书对联
-
作者:暂无 来源:西域图书馆论坛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书 对联 古人 三十年 郑成功 汤显祖 金圣叹 顾宪成 包世臣 蔡元培
-
描述:读书对联
-
一副历史改写的对联
-
作者:彭善民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联 作家 刘绍棠 楹联艺术 民族文化 创作手法
-
描述:一副历史改写的对联
-
运动技术教学应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
作者:钱威利 陆伟忠 来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运动技术 教学 高校 体育 教学
-
描述:行之有效,且效果良好,的确值得我们研究。
-
戏台对联效应初探
-
作者:范锦文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对 古代戏剧 会馆戏台 辨证思维方法 戏曲艺术 《牡丹亭》 高台教 《西厢记》 对联 内容丰富
-
描述:戏曲,自古以来就在台上演出。戏台大都有对联,最早的戏台对联只有四个字,即戏台正后左右两边小门(供演员出入)上方写的:“出将;入相”。将和相,是古代戏剧中的主角,渐渐地,英豪侠客、才子佳人以至庶民百姓
-
《对联漫话》质疑
-
作者:陈键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则徐 对联 王安石 处士 杭州西湖 非指 黑龙江 编著 李清照 贾似道
-
描述::“林处士,即林则徐;宋平章,指王安石。”这里的“林处士”并非指清代名臣林则徐,而是指宋代诗人林和靖。林和靖,名逋,宇君复,杭州人。他一生不娶不仕,长期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千古咏梅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是其杰作。“宋平章”,也不是指北宋名相王安石,而是称南宋奸相贾似道。因贾曾任“同平章事” (略相当于宰相),故称之为“宋平章”。这个奸相当年依仗权势,霸占西湖葛岭,在那儿建造了相府“半闲堂”,议决朝政,寻欢作乐。前人对此有过不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