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礼》六艺的内涵及其在教育上的作用
-
作者:董金裕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地官》 六艺 教育
-
描述:心交融、人我互动。六艺教学合乎五育并进的全人教育,可作为我们今日的取法之资。
-
孔子学易考论
-
作者:郭沂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 《易》 《鲁论》 《周易》 孔子 《齐论》 《史记》 《系辞》 占筮 《汉书·艺文志》
-
描述:孔子学易考论郭沂从《论语》版本源流看,《古论语》早于《鲁论语》,而后者不过是前者的改编本,故“五十以学《易》”的“易”字,当依郑玄“从《古》”。“《鲁》读”为“亦”系流传过程的笔误。“加我数年”章
-
王学流派的演变及其异同
-
作者:钱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静 罗汝芳 归寂 王阳明 黄宗羲 百姓日用 圣人之道 道家 明清之际 本体
-
描述: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在“工夫”一系中,“主静派”以聂豹为代表创归寂之说。“主敬派”以邹守益等为代表,主张“以敬事为纲领”而“戒惧慎独”,以程朱的“主敬”救正阳明后学之偏,对顾宪成,高攀龙、刘崇周、黄宗羲都有影响。“主事派”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倾向于王阳明晚年的“事上磨炼”说,且以工夫取代本体,为后来的经世之学奠定基础。五派之中,唯“主事派”与“主敬派”尚能跟上时代步伐。以上的各种现实主义倾向到清初渐渐汇合成一大思潮,形成了中国思想启蒙的第一个高潮。
-
从心的二重性看王学的特点
-
作者:杨国荣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主体意识 陆九渊 二重性 个体性 普遍性 个体意识 泛神论 心即理 王学
-
描述:动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以普遍之理规范主体的思维、意向活动:这里既有反对相对主义的一面,又有以天理抑制主体的独立思考的一面。就心物关系而言,王氏既以良知为万物的普遍本体,又强调其流行发用于具体事物之中,这种心物一体论带有明显的泛神论性质。王氏的的以上诸说不仅在中国哲学的逻辑演进中留下了独特的历史轨迹,而且涉及到了若干至今仍值得反思的理论问题。
-
为学重《仪礼》与为术重《周礼》:扬雄与王莽古文经学
-
作者:解丽霞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扬雄 王莽 古文经学 《仪礼》 《周礼》
-
描述:《仪礼》"与王莽的"托古改制"、"符命为治"、"重视《周礼》"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彼此"为学为道"与"为术为政"的不同经学目的,也折射出扬雄对王莽表面似是而非、内心坚定不移的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