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40)
图书
(57)
报纸
(36)
学位论文
(8)
会议论文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13)
地方文献
(11)
地方风物
(8)
才乡教育
(5)
宗教集要
(4)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
(62)
2013
(14)
2012
(17)
2009
(13)
2007
(13)
1994
(11)
1988
(12)
1984
(6)
1980
(4)
1979
(3)
按来源分组
其它
(54)
中华书局
(5)
巴蜀书社
(3)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2)
山西古籍出版社
(1)
文学教育
(1)
乐山市志资料
(1)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收藏.拍卖
(1)
福建艺术
(1)
相关搜索词
复归
唐末五代
可怜
古典文学
宋词
四库全书
王安石
选集
哲学
唐
王荆公文集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古典散文
孔子
天禄琳琅
士大夫
人大常委会
南澳岛
历史地理
当代
诗歌
科举考试
王安石变法
社会变革
司马光
唐人
大曲
后庭
史论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宋恕】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王安石年谱三种
作者:
宋
詹大和等撰
来源:
中华书局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王安石年谱三种
两
宋
科举制面面观
作者:
赵民乐
来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王安石变法
科举改革
知贡举
北宋
科举考试
文献通考
诸科
《续资治通鉴长编》
培养和选拔
描述:
两
宋
科举制面面观赵民乐科举兴自唐代,历经
宋
、元、明、清,由兴盛完善而颓衰。科举兴盛时,曾造就过许多人才,历史上较多影响的人物,几乎都由此起家;科举颓衰时,又压制扼杀人才,遭到有识之士一致攻击痛斥
两
宋
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作者:
李华瑞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二) 宋辽金元明清)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历史作用
社会变革
农民起义
范仲淹
政治变革
变法派
士大夫
描述:
两
宋
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两
宋
牧田探析
作者:
徐黎丽
来源:
开发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畜牧业
探析
《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宋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王安石
西南少数民族
军事需要
处于战备状态
描述:
两
宋
牧田探析徐黎丽一、两
宋
牧田兴置的原因两
宋
牧田兴置的重要原因有二。首先,与两
宋
频繁的战争有重大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只是在较大范围内的局部统一。除此而外,还有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之鼎足而立
锐意创新的《两
宋
文学史》
作者:
戊辰
来源: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欧阳修散文
王安石
《两
宋
文学史》
唐宋八大家
时代特征
宋代散文
作家风格
《古文关键》
吕祖谦
描述:
锐意创新的《两
宋
文学史》
梅尧臣与
宋
诗风
作者:
周明辰
来源: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尧臣
欧阳修
诗风
现实主义
嘉祐元年
西昆体
田家语
晚唐体
王安石
韦应物
描述:
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这些评论,并未失实。
试论
宋
、夏战争中双方战略地位的转化
作者:
王天顺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战略地位
范仲淹
宋
夏战争
北宋王朝
河西走廊
积极防御战略
弓箭手
继迁
王安石
陕西
描述:
试论
宋
、夏战争中双方战略地位的转化王天顺西夏王朝是久战之国,它和周边各民族国家、政权和部落部发生过战争,其中,与北宋的战争竟长达140余年。两个不同民族政权之间这样旷日持久的军事对抗,在中国历史上
中唐至两
宋
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之演变
作者:
刘东辉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统治思想
地主阶级
佛教
思想史
封建统治者
儒学复兴
唯心主义
阶级统治
农民起义
陆九渊
描述:
中唐至两
宋
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之演变
1992年
宋
遼夏金文化研究论著目录
作者:
王蓉貴
来源:
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哲社版
宋代
社科版
李清照
古籍整理
四川
王安石
出版社
古籍出版
描述:
1992年
宋
遼夏金文化研究论著目录
1992年
宋
、遼、夏、金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
郭齊
来源:
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宋代教育
李清照
研究者
王安石
宋代文化
本年度
范仲淹
出版
文天祥
描述:
行的第三届辛弃疾研究会,九月四日至八日在烟台召开的全国第七届苏轼学术讨论会等数次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但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