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27)
报纸(100)
学位论文(24)
图书(18)
会议论文(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42)
地方文献 (21)
才乡教育 (10)
地方风物 (4)
宗教集要 (2)
非遗保护 (1)
文化溯源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56)
2012(34)
2011(42)
2010(33)
2009(35)
2005(20)
2002(7)
2000(10)
1988(6)
1987(6)
按来源分组
其它(34)
人民日报(10)
中州学刊(5)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时代财会(1)
法音(1)
老人报(1)
梅州日报(1)
教育文化论坛(1)
桂海春秋(1)
吴宏聪:仁厚师长薪传
作者:刘奕宏 涂永平 黄麟胜 汤汤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吴宏聪:仁厚师长薪传
吴宏聪:薪传,余泽流芳
作者:暂无 来源:老人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图书馆一隅,两排书架上摆满近8000册古今书籍,它们都曾是中大著名教授吴宏聪先生的藏书,10个月前被捐赠至此。而今旧主已再不能赶来探望,抚摸那熟悉的书脊了——8月17日上午10时10分,吴宏聪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3岁。 终身育人,年长仍散余热 吴先生上世纪40年代大学毕业便走
滇中牟定地区上白垩马头山组岩石地球化学及物源属性
作者:史春鸿 韩润生 吴鹏 方明 赖华 申屠良义  来源:沉积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构造背景  物源属性  物源属性  马头山组  马头山组  牟定  牟定 
描述:、Ga、Rb、Y、Nb、Ta、Hf、Sr、Sn等亲石元素亏损;③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弱负Eu异常等特征。利用判别图解得出原岩大地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原岩的原始物质组成应以来自上地壳的长英质岩石为主。结合岩相古地理条件,可知马头山组岩石的物源区主要为康滇古陆和哀牢山造山带。
我和外孙《三字经》
作者:达洲  来源:老年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字经》  《辞源》  《六经》  王应麟  秘书监  南宋 
描述:《三字经》,《辞源》释词为:“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王应麟,字伯厚,南宋鄞县人。他少年时通《六经》,淳祜元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
王应麟蒙研究
作者:吴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蒙书  思想 
描述:想分析。好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正确认识王应麟的价值。2008年2月,由清华大学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心和鄞州区合作建立“王应麟学术研究基地”,并随之展开了一系列的文献整理工作,为王应麟蒙
陆九渊心学诠释思想研究
作者:彭启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心学诠释  儒学 
描述:心学诠释思想的先声。就其具体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孟子的“良心”说,是陆九渊“本心”说的思想源头,甚至作为陆核心概念的“本心”一词也直接取之于孟子。(2)孟子的“居仁由义”说
真德秀的文体思想
作者:任竞泽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真德秀  文章正宗纲目  文体思想  辨体  王应麟  吴讷  四分法 
描述:真德秀丰富而系统的文体思想,主要从《文章正宗》的编纂中体现出来。真德秀的文体思想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是《文章正宗纲目》所体现出来的,二是王应麟《辞指南》和吴讷《文章辨体》中所引真德秀文体言论
陆九渊心学诠释思想辨析
作者:暂无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诠释方法  陆九渊    心学  “六经注我”  “格物”  学术理路  相统一 
描述:陆九渊倡导的“六经注我”不属于文本诠释方法,而是一种为的路径。陆九渊对“读书”、“格物”、“穷理”、“道德本心”诸问题的分析,透显了他力图使“尊德性”与“道问”相统一的学术理路,
孙诒让论译(翻译理论史话)
作者:陈福康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翻译理论    章太炎  语言文字  开民智  变法  目录学  文献学  周礼 
描述:孙诒让(1848—1908)与俞樾、章太炎并称清末三学者,有"经学殿后"、"朴学大师"之誉称。他在经学、史学、子、甲骨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又是晚清最杰出的教育家
论孔子礼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常雪滢 滕飞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周礼 
描述:在孔子的思想当中,"礼"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孔子,为挽救"周室微而礼乐废"的局面,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革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