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写作故事(三)
-
作者:暂无 来源: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事 写作 名家 王安石 “绿” “到” “过” “满”
-
描述:王安石写过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那个“绿”字,使全诗增色不少。而这个字眼,并非妙手偶得,而是经过再三吟哦,选用过“到”、“过”、“入”、“满”等字,都觉得不够理想,一想再想
-
非日常性写作与“70”—代的精神气息:李浩小说论
-
作者:郭艳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集 20世纪70年代 日常性 神气 写作 思考者 观察者 寂寞
-
描述:集《侧面的镜子》。
-
李浩阅读比写作重要
-
作者:暂无 来源:河北青年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天堂应当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河北作家李浩对博尔赫斯的这句话非常认同。在李浩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占去了比写作更长的时间,而他的愿望,是能够拥有一座图书馆那么多的藏书。
人物简介
李浩
-
趣话写作中的观察
-
作者:王磊 来源:考试(高考语文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作水平 观察力 苏轼 王安石 苏格拉底 竹子 郑板桥 高适 苹果 学生
-
描述:锐、精深
-
著述动机的制约与汉魏六朝小说的写作
-
作者:赵建成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六朝小说 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 汉魏六朝 写作动机 胡应麟 中国小说史略 志人小说 搜神记 鲁迅
-
描述:汉魏六朝小说在小说系统中最为特异。究其原因,则在于著者的著述动机不同,即著者非"作意"或"有意"为小说。明人胡应麟云:"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
-
刍议感悟型文章写作的训练方式
-
作者:张剑鹏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感悟 中学生 文章写作 作文 写作对象 历史人物 王安石 成就事业 生活中 直觉
-
描述:由于对高分作文的追求,许多中学生喜欢以历史人物为写作对象,而又对这人物知之不多,理解不深,常常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的文字,表面看来,美丽可人,但内里空洞无物。于是我们提倡写作感悟型的文章,它要
-
刘恒: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
-
作者:赵大年 来源:纪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我感受 张大民 刘恒 艺术典型 蘸水笔 幸福 冠军 北京作家 写作 刘绍棠
-
描述:儿,就会明白,不敢拚搏,怎能取名冠军呢?
-
作文评改之我见
-
作者:程丹 来源:才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评改 写作 自评自改 引导学生 王安石 曹雪芹 红楼梦 艺术 俄国作家 教师指导
-
描述:字成文何其艰辛。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敲一绿,费尽心神,成其伟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成就了《红楼梦》的辉
-
怎样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
作者:张凤琴 来源:辅导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章语言 语言简洁 叙述角度 王安石 形象生动 写作 拟声词 报道 连贯 一致
-
描述:古人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就是思想的"外壳",就是文章的"肌肤"。一篇文章拥有了美丽的"外壳"、漂亮的"肌肤",定会鲜活感人,光彩照人。那么,怎样让你的文章语言"活"起来呢?你不妨从下面几方面
-
播下希望的种子
-
作者:陈岭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种子 文学创作 启蒙老师 小学生 文学成就 引人入胜 作者 小说集 写作
-
描述:思绪万千,还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行礼。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在作者心中播下文学种子的田老师。 编故事——引人入胜 同学们对于“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一定不觉得陌生,一读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但对于当时还是一年级学生的“我”来说,理解起来还是很困难的。田老师真的很有才华,在他的口中,短短的几行诗变成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你看,这个故事中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难怪“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跟着田老师,听了四年的故事,“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