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429)
报纸(748)
学位论文(169)
图书(144)
会议论文(4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454)
地方文献 (54)
红色文化 (14)
宗教集要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1(521)
2009(455)
2005(259)
2004(216)
1993(121)
1992(106)
1991(95)
1987(144)
1982(80)
1975(42)
按来源分组
文献(25)
语文学刊(23)
读书杂志(17)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16)
辞书研究(9)
半月选读(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
语言研究(3)
中国医疗保险(1)
青海民族学院(1)
从“文说”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其历史意义
作者:王立军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说  时代背景  语音  历史意义  声训  王安石  历史观点  历史时期  历史现象  语言 
描述:背景来看一下它产生的历史意义。
花开无人晓——试论宋诗之王安石
作者:李娜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诗  原因  诗论  题材  成就 
描述:北宋王安石推崇杜诗、韩诗,主张在学杜中求变,为北宋中期诗风转变和宋诗自立风格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种种政治原因,王安石诗论、题材、创作上的成就均少人问津。
王安石《伤仲永》一文的质疑与阐释
作者:魏国权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伤仲永》  王安石  阐释  唯物主义  后天教育  语文课本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思想观  中学  语文教学 
描述:王安石《伤仲永》一文的质疑与阐释
笔底出新意 言外见真情——读王安石《明妃曲》
作者:岳富荣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汉元帝  匈奴  呼和浩特  呼韩邪  后汉书  公元前  明君  封建社会  单于 
描述:·匈奴传》、《后汉书·
荆公体自妙 暮年益风流——从一首诗看王安石晚年创作风格
作者:杨海霞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创作风格  王荆公体  晚年  小诗  主人  作者  花木  自然山水  风流 
描述:《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诗作,湖阴先生是作者住在金陵紫金山(钟山)下时的邻居。该诗共二首,我们不妨选其第一首来看王安石先生晚年创作风格。这首题壁之作,描写山中人家的初夏景色,清新别致
欧阳修的晚年“趋向于保守”质疑
作者:王琦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变法  参知政事  政治地位  庆历新政  反对者  北宋中叶  中国文学史  政治主张  免役法 
描述:北京大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三册在论及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时:“他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而趋向于保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文研所《中国
析吴曾祺之“养气
作者:兰培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气之流变  养气之道 
描述:本文以吴曾祺“养气”为题,析出其所言之“气”乃弥纶各家之说,是由体力、心力、情绪等构成的精神血气以及作家的气质、个性;其所提出的“配义于道”和“取资于学”的“养气之道”,对于为文创作,具有切实可行
以《王安石变法》为例谈高中历史新课程选修课的实效性
作者:牛玉军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选修课  实效性 
描述: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现选修课的实效性,需要不断探索和践行。但以下四点是实现选修课的实效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营造课堂良好的互动氛围;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契合当今高考特点,做足做好材料分析。
略谈欧阳修的散文
作者:钟尚钧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庆历新政  王安石  社会矛盾  吕夷简  政治家  保守派  积弱  北宋  政治斗争 
描述:北宋社会到了仁宗时期,“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政治上要求改革的呼声随之高涨。于是先后发生了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和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的政治
历代“李杜优劣论”画廊剪影
作者:黄荣志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优劣论  李杜并尊  文学史地位  李白诗歌  李杜并重  社会地位  中进士  王安石  杜甫 
描述:文学史上,李杜优劣论,最早可溯源到自居易文论。白居易生当李杜的文学史地位没有得到确立的时代。我们知道,白居易29岁中进士前社会地位较低,又曾避战乱四处漂泊,较广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