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0)
报纸(57)
会议论文(2)
学位论文(2)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4)
地方文献 (14)
红色文化 (7)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3)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31)
2013(8)
2011(5)
2008(5)
2007(2)
2006(2)
2002(3)
2001(6)
1999(6)
1991(2)
按来源分组
外语与外语教学(7)
其它(3)
上海集邮(1)
电子产品世界(1)
政府法制(1)
华冈社科学报(1)
華岡社科學報(1)
新体育(1)
中国家禽(1)
东北之窗(1)
谁说来大连 非要看大海
作者:王百会 黄忠义  来源:东北之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大连  俱乐部  白先勇  突然来电  高铁  文化竞争力  沈阳  京剧院  演出市场 
描述:前不久,沈阳一位朋友突然来电话,让我帮他订两张昆曲《牡丹亭》的票。两口子都是戏迷,听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到大连演出,说啥也要坐高铁来一饱眼福。于是我略尽地主之谊,让他们下午先在宏济大舞台看大连
中国家禽业协会第一届第二次理事会在大连召开
作者:邹剑敏  来源:中国家禽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事会  家禽业  第二次  大连  理事长  协会  开幕词  会议  黄松  作协 
描述:中国家禽业协会第一届第二次理事会议于8月29日—9月3日在大连召开,有100多位理事参加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副理事长杨国华主持,理事长陈耀春致开幕词,秘书长黄松滨作协会成立两年以来的工作报告。
人民的热情不应是售票的烦恼
作者:易剑东  来源:新体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烦恼  售票  热情  人民  北京奥运会  奥组委  门票 
描述:京奥运会第二阶段门票销售出现系统瘫痪的问题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我们还没听说哪个国家举行奥运会出现民众如此热情的情景。可以说,最近三届奥运会还没有出现一次这样的景象(没有一
周禮中的「人民
作者:賴祥蔚  来源:華岡社科學報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禮  周官  周朝  西周  周公  人民  權利  義務  城邦  編戶齊民  王安石 
描述:義務部分,周禮所述及的包括了賦稅、兵役、及教育三大項,而且相關的說明不厭其煩、十分詳細;最後,關於人民的權利部分,周禮提及的相對有限,而且不管是參政權或受益權,限制均多,可發揮的空間則少。由此不難發
周礼中的「人民
作者:赖祥蔚  来源:华冈社科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周官  周朝  西周  周公  人民  权利  义务  城邦  编户齐民  王安石 
描述:周礼中的「人民
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公仆
作者:尹计萍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干部  公仆  人民  信访局  公务员  王英  部队  同志 
描述: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公仆
大连东显与东福液晶园地姊妹花──杨泽民总经理专访手记
作者:暂无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泽民  彩色液晶显示器  总经理  大连  黑白STN  LCD  用户服务  债务问题  提高产品质量  人员流动  姊妹公司 
描述:大连东显与东福液晶园地姊妹花──杨泽民总经理专访手记
新疆木戳加盖“人民邮政”邮票应是两套
作者:张吉昌  来源:上海集邮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疆  邮票  邮政运作  图案  人民  呈文  加印  同上  陕甘宁边区  习惯定式 
描述:人民
英译《邯郸记》选场(五)(英文)
作者:汪榕培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记》  英译  选场  英文  大连 
描述:英译《邯郸记》选场(五)(英文)
困境·绝境·处境——王安石变法故事的当代讲述
作者:卢燕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变法  变法  故事  故事  现代性  现代性  人民  人民 
描述:代历史叙述的反思。本文首先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为切入点,考察了王安石故事在传统历史中何以被讲述成一个否定性故事的深层原因;继而进入现代历史的起点处,研究这个在传统历史中被否定的故事,如何被启蒙先驱梁启超重新讲述成一个朝向进步的肯定性故事;最终,在梁启超开启的现代叙述思路中,通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邓广铭四十六年中四写王安石这一事件,将对这个故事的追踪和研究落脚于对中国当代历史的讲述和反思。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追踪研究,本文试图揭示不同时代故事讲述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上个世纪一百年间中国所苦苦追寻的“现代性”所作的的思考,并通过对他们思考得失的再思考,来对中国自己的文明与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文明之间的关系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并在这一思考和回答中回应本文最核心的问题:在一个以“现代性”为主旋律的世纪及其以后的历史中,一个古老民族究竟以什么为核心力量,来担负起一个怎样的“现代中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