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利登有机肥助农民花生擂台赛夺魁
-
作者:郭俊娟 来源:河南科技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10月9日,在民权县双塔乡举办的第二届花生节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花生擂台赛。该乡的几十名农民怀着喜悦的心情,带着自己收获的花生参加了比赛。参赛选手告诉记者,是普利登鱼蛋白有机肥帮助他们获得了高产
-
复吴炳真貌 使粲花生辉——评戏曲专著《吴炳与粲花》
-
作者:哈九增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品 戏曲发展 剧作家 汤显祖 中国戏曲 吴炳 不同角度 种曲 花生 自相矛盾
-
描述:。吴炳作品问世后即为世人看重,长期以来视为佳作,演出不辍。明末即有著名演员上演粲花五种曲佳话,清初大
-
春归话“活”
-
作者:东山 来源:前线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江南 白居易 激发活力 诗词 花生 春风 丘迟 化学反应 水绿
-
描述: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古人有许多吟咏春天的诗词文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王安石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白居易对江南春天的回忆;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革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组成一
-
开心巧克力
-
作者:华山 来源:科学启蒙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巧克力 成吉思汗 动物园 小女孩 摩托车 王安石 作文簿 汽车司机 花生 汽车配件
-
描述:吸尘器 一个小女孩在跟她的朋友说她第一次去动物园的情景。“我看见大象了,”她说,“你知道它们在干什么吗?想不到吧?在用它们的吸尘器捡花生呢!”
-
淳朴本真的年:对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一文的赏析
-
作者:王姣 来源: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地方特色 本真 花生 腊月 乡土题材 初一 文化内涵 中国气派 瓜子
-
描述:【精彩段落】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tǒng)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
-
一梦悠悠味浓浓
-
作者:王高平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呈现 本源探索
-
描述:生命力,它充分揭示出了《牡丹亭》经百读而不厌、历万演而不衰的主要原因。这种生命力一方面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有其内在独特的审美构造和价值内涵。因此,本文不但要探讨这种超时空艺术生命力的外在呈现状态,而且更要以此为基础追溯支撑这种外在呈现的根本原因。论文第一部分对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进行了解读,分别从它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决定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应该说,读者、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认同和接受决定了它生命历程的长短,同时,艺术作品本身必须极具欣赏价值,也就是要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超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就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让受众在与它的交流、互动中达到一定的共鸣程度、反观强度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长度。本文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牡丹亭》超时空艺术生命力的呈现状态和影响范围,包括它对于普...
-
蜂蛹之食味无穷
-
作者:高原 来源:四川烹饪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蜂蛹 两眼发黑 慢性鼻炎 鱼肝油 枯树枝 长统胶靴 药理功能 维生素 相山 微量元素
-
描述:扑在了地下,还未等我反应过来,一只大蜂就在我的右嘴角螫了一下,顿时两眼发黑,满嘴苦味,右腮肿痛不已。袭击我们的这种蜂因其巢穴筑于地下,故江西人称其为“土蜂”,我们家乡(浙江)
-
春节应有年味
-
作者:暂无 来源:扬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读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有感
育才小学 五(5)班 刘润雨
今天,我读了刘绍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他的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升温,一天比一天红火,直到年根下。腊月初一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熟晾脆后,一家人团团围坐,
-
咀嚼“遗憾”味亦佳
-
作者:华元林 来源:写作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咀嚼 王安石 作文 中学生 精神生活 文化站 文章 生活中 旧车 哲理
-
描述:一、作文试题:生活中,总有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请以“遗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
三味书摘
-
作者:暂无 来源:文学少年(中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境界 杨柳依依 治国之道 无为而治 德治 二十四诗品 王安石 苏轼 相忘 法治
-
描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天运》“解引”此句言治国之道。大凡治理天下,法治不如德治,德治不如不治(无为而治)。国政如此,人情亦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