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晏殊词之圆融旷达的理性观照
-
作者:李茜茜 来源:理论界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词 圆融旷达 理性观照
-
描述:晏殊词在伤春怨别的情绪之中表现出圆融旷达的理性观照,它的这一特质的矛盾成因,及其艺术营构,一是以娓娓道来的叙述特质,二是利用结句打破时空叙述模式和切断情感流程来实现,皆显示了晏殊词在词作发展历程中
-
情理兼包,圆融观照:晏殊《浣溪沙》理性情致剖析
-
作者:陈连林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圆融 圆融 晏殊词 晏殊词 观照 观照 浣溪沙 浣溪沙 理性情感 理性情感 温庭筠 温庭筠 言志抒情 言志抒情 价值体现 价值体现 李煜 李煜 修养 修养
-
描述:理性,有圆融的观照之趣,这也是晏殊词的价值体现之一。
-
文豪的旷达
-
作者:陈美者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文豪 形象代言人 欧阳修 王安石 酿酒 粉丝 瑜伽 神宗 惠州
-
描述:一个流行路人扑倒圣人的年代里,苏轼仍被人深深仰慕着,即便有"暗恋堂妹"这一小小隐疾,人们也因为深爱苏轼而闪烁其词:你说什么说什么我听不到啊。
-
浅析苏轼的旷达
-
作者:王其垲 来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外儒内道 苏轼 王安石 文学创作 苏拭 北宋中叶 诗文革新运动 文学理论 激烈的竞争 政治操守
-
描述:即在政治上,他主要取儒家经时济世的入世态度:以国计民生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刚正不阿,独立不依,激流勇进,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在人生态度上,则主要取佛道超然物外的虚无态度: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这种外儒内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他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苏轼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之后自我舍取的结果.我以为,这种舍取是积极的,成功的.它不仅成为苏轼在北宋中叶激烈的竞争和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应该是他在文学上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
试析洞山禅法的圆融(上)
-
作者:企愚 来源:上海佛教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教 禅宗 曹洞宗
-
描述:试析洞山禅法的圆融(上)
-
论晏殊的儒道冲突与圆融境界
-
作者:李万堡 来源: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儒道冲突 人生境界
-
描述:之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儒道之间,于是他在行动上就常表现为跋前踬后,在艺术上则藏锋隐智惟说气象。
-
飘逸旷达,超然物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想特点之
-
作者:李长征 来源:渤海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思想特点 东坡 苏轼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佛老思想 儒家思想 欧阳修 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
-
描述: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生长于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苏是世间少有的通才,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是开派人物:他的散文精到透辟,富
-
“纯情”诗人与“理性”诗人:读叶嘉莹《大晏词的赏析》
-
作者:章淑珍 来源:长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叶嘉莹 理性 晏殊 圆融 李煜 赏析 词作 浣溪沙 成功与失败 观照
-
描述:叶嘉莹先生在《大晏词的赏析》一文中,评说大晏词的伊始,就将大晏定义为一名"理性"的诗人,原因是其圆融平静的风格和他富贵显达的身世。"诗人的性格约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成功的类型;而另一种则是属于
-
洞山良价与曹山本寂
-
作者:王学信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师 学人 具足戒 禅修 泉州 圆融 禅法 出家 士子 黄氏
-
描述: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泉州莆田黄氏子,少业儒,习读九经。"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本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十九岁往福州灵石出家为沙弥,二十五岁受具足戒,为受戒比丘,"举措威仪皆如旧习,便云游方外"。其间闻洞山良价盛名,遂往洞山参谒良价。
-
萧山朱氏藏砚 第十七 沈凤藏诗砚
-
作者:朱传荣 来源:紫禁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五言诗 五言诗 江阴 江阴 隶书 隶书 珍珠 珍珠 钟形 钟形 萧山 萧山 随园 随园 新水 新水 圆融 圆融 蔷薇 蔷薇
-
描述:砚宽一二·二、长一九厘米。砚面琢为钟形,上敛下阔,砚背镌五言诗一首,隶书。署「江阴沈凤」四字行书,凤「字」方印。题识:秋露珍珠滴,还从棐几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