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46)
报纸(115)
图书(44)
学位论文(13)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5)
地方文献 (56)
地方风物 (13)
非遗保护 (7)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68)
2013(19)
2012(22)
2011(33)
2010(42)
2009(27)
2007(22)
2005(11)
2000(12)
1995(8)
按来源分组
其它(51)
名作欣赏(2)
武汉晨报(2)
江淮论坛(1)
郴州日报(1)
高中生(1)
北京档案(1)
时代文学(1)
今日新昌(1)
现代妇女(1)
十字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妇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成语  经典  比喻  自然保护区  东方  王安石  明清时期  北京奥运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民歌 
描述:1.出自王安石描写新春诗《元日》,上句为“千门万户瞳瞳日”。
考虑蠕变效应的红粘土边稳定性分析与动态监测评价:相山大道
作者:蒋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蠕变  等效加载  稳定性分析  Plaxis数值模拟  监测 
描述:稳定性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目前,在传统的边稳定性分析方法中,通常是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忽略了岩土体的蠕变特性,没有考虑边因随时间发展,蠕变变形增加,工程地质情况变化以及物理力学参数弱化,抗剪强度降
汤显祖连做“梦”
作者:冯国超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中老年健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老年人  保健法  养生 
描述:张居正当权的时候,有个叫汤显祖的读书人和姓沈的好友一起来到京城赶考,张居正的手下来威胁他们二人:“你们考试时不要写得太用心,不能超过我们张公子(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的水平,这样对你们有好处!”
由《临川梦》看汤显祖的情理观
作者:刘璇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梦》  真情  理性  政治理想 
描述:幅,表达出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论张居正专权与《临川梦》对他的诋讪
作者:刘建明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  汤显祖  《临川梦》  晚明  专权 
描述:这种意绪寄予戏曲这一文学样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流转传播,汤显祖的《临川梦》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梦”之比较:以“临川梦”与《仲夏夜之梦
作者:苏丹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莎士比亚  “临川梦”  仲夏夜之梦  异同 
描述:"梦"是一种无法避免生理现象。它让几乎同时的两位世界级戏剧大师之间多了一份关联。本文拟将汤显祖之"临川梦"与莎士比亚之《仲夏夜之梦》进行对比,通过对二者戏剧中之"梦"的解读,分析二者之"梦"的异同。
制香附与生品香附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作者:胡律江 胡志方 郭慧玲 金鑫 赵晓娟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建昌帮  制香附  挥发油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  质谱 
描述:用检测结果表明,制香附与生品香附所含化合物种类数量有所不同,从香附生品挥发油提取物中鉴别出33种化合物,制香附挥发油提取物中鉴别出41种化合物。但主成分种类比较无明显差异,制法主成分挥发油
相声名家王谦祥喜收
作者:田超  来源:京华时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田超)央视相声大赛刚落下帷幕,相声界又添喜事一桩。昨天,相声表演艺术家王谦祥在京举行收徒仪式,侯文静、郑晓旭、于明波和侯振鹏四名新秀一起拜师,引来常贵田、李金斗、高晓攀等到场祝贺。  1984年,王谦祥拜师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他与捧哏名家李增瑞被看作是相声界的一对黄金搭档。昨天的收
掌故新知之刘绍棠的巧比妙喻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就是存在着的;存在着的,就应当给以表现,就可以写。”念完以后,刘绍棠问这条子是谁写的?台下站起一位女学生。
「临川梦」的文化书写与汤显祖文人形象的虚拟塑造
作者:邹元江  来源:戏剧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文人形象  虚拟塑造 
描述:才能的「相為賞度」審美愉悅相涵詠。湯顯祖作為有明一代的文化名士,他所心精力一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而在他看來不過是「小技」的傳奇。湯顯祖一生真正的心靈矛盾和苦悶在於文章名世與大道踐履的抉擇兩難。而矛盾的根源在於湯公具有強烈的對家族、師友和社會所期許於他的慧命擔當意識,這也激勵了他「深心延不朽」的不朽之思。可當大道難以踐履時,文章名世也難以理成前緒,其根由一在「數不第,輾轉頓挫,氣力已減」,一在「薄氣不能免俗」,「遂拓落為詩歌酬接」,而「大雅久不作」。這種「道」與「藝」既間離又假合的詭吊,正是明清之際文人形象的虛擬塑造玄機。